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语文古诗三首思维导图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您L 浏览量:02023-05-18 13:40:5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古诗三首思维导图

这篇思维导图介绍了古诗三首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古诗三首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古诗三首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0d64f4d95e05c09402d10c7671bf00c

思维导图大纲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雪梅》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者简介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诗意

梅花和雪花互相争夺着春色,各不相让,不肯认输。风雅的诗人搁下了笔,竭力地思索着应该怎样去评判:梅花与雪花相比,少了三分素白;雪花和梅花相比,却也没有了那一股淡淡的清香。

《题西林壁》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诗词主题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该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暮江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诗词主题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作品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4]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古典精神分析学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古典精神分析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古典精神分析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ff498b876caba3dd3134dc88fd549d8

廊桥·童韵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廊桥·童韵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廊桥·童韵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6902e3ac39ab02bfb4c18c4dd6188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