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医学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12022-11-10 18:56:5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思维导图

《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的概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b0265eeb06178cefb149d84c17ce5df

思维导图大纲

读书笔记《世界近代史》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一节: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和1689-1742年的英国

一、革命前的英国

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等级

从旧贵族中分化出一部分资产阶级新贵族

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工厂主、地主。

大商人和高利贷资本家和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联系,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保守集团

农民依旧占大多数,是革命中的主力军,还有部分雇佣工人。

专制君主制的衰落·清教思想的崛起

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之交由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和社会阶级分化,君主制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清教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主张简朴,简化宗教仪式,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要求,清教分为长老派(长老组成宗教会议,管理教会)和独立派(每个宗教团体自治)。

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君主制

詹姆斯一世时期遇到了财政问题,企图增加税收,加剧了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子查理一世即位后,社会阶级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英国有着特殊的警察制度(无常备军)和财政制度(国王固收只有关税和王室土地收入)。因此遇到财政问题,国王只能求助于议会,因此爆发了矛盾。

权力请愿书·矛盾的尖锐化

议会拒绝通过新税法,发生了五爵士案件(逮捕了五个拒绝交纳“强迫借贷”的爵士),因此议会于1628年通过了权力请愿书,查理一世勉强批准了,后加以曲解,并解散议会。

言论压制与反压制、清教徒运动、拒税运动

苏格兰人起义·革命形势的成熟

起义

背景

苏格兰与英格兰共有一个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起因

宗教问题

查理一世接受劳德大主教建议强迫苏格兰接受英国的祈祷书,1634年发现一个贵族有一份反对此事的请愿书,被以叛国罪逮捕,引起了起义,1639年攻入英国

查理一世召开“短期议会”筹集经费,之后迫于军事压力重开议会,签订了停战协议,赔款,还是没钱,再次召开议会,即“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召开后,形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长期议会开始活动阶段

长期议会主要议员是保守的新贵族,借助劳动群众打破了王党的阴谋,尤其是斯特拉福审判案(议会要求审判国王宠臣斯特拉福,后群众冲进国王家里才达到目的)一事。

还审判了劳德主教,强迫国王签署了“三年法案”。

长期议会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封建王权,初步树立起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力的依据,也就是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长期议会议员的政治分化

暴民运动的兴起导致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忌惮,具体体现在根枝请愿书(废除国教中的主教制)和大抗议书(审判查理一世)两件事。

暴民运动分裂了资产阶级,王党再次兴盛,查理一世回到伦敦时,中下层劳动群众成为了首都真正的主人。

内战的爆发:第一次内战的第一阶段

查理一世离开伦敦后,王党分子于1642年在诺丁汉集结,宣布讨伐叛乱分子,内战自此开始

北部和西北部农业经济主导,王党领域。南部和西南部资产主义发达,议会阵营。

总体实力上议会军绝对优势,但是由于议会军内部势力的分化导致接连失败,直到皮姆去世后,领导权被主战派掌握。

1643年签订神圣的同盟和公约,苏格兰军队进入英国夹击王党,作为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独立派领导人克伦威尔吸收了中下层农民和中下层军官,即新模范军,在1644年马斯顿荒原之战胜利后被称为铁军,但是议会军缺法统一领导,未能乘胜追击。

群众运动的高涨·第一次内战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即群众武装阶段,广大下层群众积极参与。保守分子害怕不受控制的下层运动,忌惮群众武装,但依旧蓬勃发展起来。

人民反封建斗争的独立性的增长的一种突出表现,就是要求自由、民主的出版物和小册子的大量出现。主要形式是“棒民”运动(手持棍棒,联防互保,走中间道路),不仅打击了封建势力,也迫使议会赶快采取措施拉拢群众。结果导致了1645年的“克己法”,吸收自耕农和手工业者加入军队,改组为新模范军,1646年攻陷牛津第一次内战以议会军胜利告终。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的形势

国内经济衰败,满目疮痍。土地问题突出,原属于王党的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政治上最高权力归议会所有,长老派占据统治地位,并因其在宗教上的独占而加强。

综上所述,1646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胜利果实落入新兴统治阶级手里,中下层人民依旧备受压迫,于是上层和中下层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长老派同独立派的斗争

议会中的长老派掌握政权,试图解散独立派的军队,军队统领克伦威尔犹豫不决(不愿放弃权力,又害怕军队失控)。

平等派运动

1646年李尔本等人起草了《千万公民的抗议书》,标志着平等派的正式成立,开始讨论国家大事,选举鼓动员,成立鼓动员委员会,成为平等派联系的纽带。

士兵警告克伦威尔抓紧采取行动,克伦威尔召开全军会议,通过了军队声明——军队的庄严协约,要求保证人民基本权利并解散议会,标志着军队成为独立的政治团体。八月六日,军队强制驱散长老派。

独立派同平等派的斗争

驱逐长老派后,独立派和平等派对于建立何种国家政体产生了分歧。

独立派主张君主立宪,并开始与国王和谈,平等派作为回应,通过了军队事业(平等派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克伦威尔准备召开全军会议,平等派修订了更为激进的纲领文件人民公约,1647年的全军会议以普特尼辩论为顶点,双方围绕辩论主要围绕选举权和国家最高政权的形式,克伦威尔一方面在谈判桌上辩论,一边准备武力打击,十一月八日休会,十一月五日平等派在灌木林原野进行检阅,克伦威尔率兵镇压,逮捕了为首者。

平等派失败的原因在于组织力量和领导权问题

独立派和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1647年查理一世勾结苏格兰封建主,克伦威尔与平等派重新联合。

查理一世推行苏格兰人的长老派宗教,苏格兰帮助查理一世重夺王位。

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次内战和王党的失败

汉密尔顿公爵和克伦威尔的对战,以汉密尔顿失败告终。

普莱德清洗

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企图和国王谈判。平等派和独立派进行了“白厅辩论”,军队进入伦敦后,长老派和国王达成协议,莱普德上校拿出了部分名单,宣布他们不准进入议会,剩下的议会被称为残余议会。

莱普德清洗即军队武力强权驱逐集会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参与议会最终审判了国王,并设置了新的政权机构,实际掌权者是独立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家里标志着英国革命的顶峰,两次革命起主要推动力量的是平等派,独立派掌权后,开始反攻倒算。

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内形势

独立派面对经济困局,反而增加税收,平等派日益不满。1649年平等派领导人李尔本发表了《揭露英国的新枷锁》,后被镇压。

平等派起义

军队中的平等派对独立派日益不满,由于起义力量不集中,被分别消灭。

五月七日,长老派和独立派重新因为镇压平等派而走到一起,大贵族,大资产阶级和克伦威尔一起举行宴会,标志着平等派作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平等派对1646-1649年之间的英国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掘土派运动

1649年春,代表最下层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掘土派在温斯坦来和埃维拉德的领导下开始运动,集体开荒,耕种公有土地和荒地,后被军事驱散。

掘土派的思想在温斯坦来的著作《自由法典》,中流传下来,阐述了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同时还有宗教的神秘外衣。不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

温斯坦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前承托马斯·莫尔,后启威廉·戈德温。

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平等派被消灭后,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独立派和长老派重新联合,以军队为统治基础即军事独裁。

爱尔兰1641年开始起义,支持天主教,被镇压。苏格兰作为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反攻倒算的基地,其实苏格兰内部分歧很大,因此也被军事镇压。

征讨过程中,给士兵发放了土地券,因为士兵缺乏现金,出售了土地券,实际上土地落入了军官手中

英荷战争

英国为了获得海外商业利润,自1651年颁布了许多航海条例,引起了荷兰不满,交涉失败后爆发战争,荷兰失败,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确立了英国的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确立

长老派、独立派、平等派的斗争中以独立派胜出,其他两派跃跃欲试,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决定加强军事实力,解散了残余议会,设置了小议会即贝尔朋议会,后议会不受控制,又被解散。

后高级军官开会通过宪法性文件——施政文件,确立了护国公制度,实际上是军事转正,受到国务会议的限制,实际上国务会议是被护国公控制的(通过控制议员选举)。

护国公制度实际上是军事专制制度,与实际的君主制差别不大,但还有部分议员要求回复明正言顺的君主制,高级军官表示反对,后克伦威尔疟疾去世。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660年君主制复辟

克伦威尔死后将护国公的位置传给其子理查德,理查德亲近文职人员,下层军官还有平等派思想,传位的行为出卖了军队为之奋斗的神圣原则。

在广泛的传播中,“昔日美好事业”流传为“昔日美好的议会”,高级军官勃兰特联合议会恢复了残余议会,理查德下台,后议会企图控制军队,被强制解散。

一片混乱中,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决定决定派人前往荷兰迎回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1660年5月5日,查理回到英国。

复辟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辉格派的出现

查理即位后颁布了赦免法案,赦免了部分反对他爹的人,保留了很多“王位空悬”时期的法律。还通过了“人身保护法”,保护议员贵族的人身安全。

在针对信奉天主教的查理二世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上,议会分化为辉格派(反对,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土地所有者)和托利派(支持,大土地所有者,高级僧侣)

1688年光荣革命

詹姆斯继位后反攻倒算,推行天主教。伦敦城内的大人物给荷兰的威廉和玛丽写了信,邀请他们保护英国宗教、自由和财产,威廉可以获得英国王位,取得联盟关系保护荷兰,抑制法国。

詹姆斯在四面楚歌中逃往法国,威廉夫妇签订了“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来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此次革命之后,政权仍归大土地所有者,但是他们不得不采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有联系的贵族在城乡中下层人民的广泛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下,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通过革命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本国范围内,他对全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写道,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他们发生的地区及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六、十七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约翰·米尔顿

出生于伦敦公证人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主要批判英国国教主教制度。

倡导出版自由,坚持人民主权高于国王权力。

其主要著作有《为英国人民声辩》《论出版自由》《失乐园》

詹姆斯·哈灵顿

出生于乡绅家庭,曾在查理的宫廷中任职,投靠过议会,查理被俘虏后作为侍从,之后又成为共和主义者

研究历史,企图通过历史研究来发现现实的政治理论,发现了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联系。采用培根的实证法研究问题。

“任何一个人,除非他是历史家或者旅行家,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家。因为,只有当他知道什么必然会发生,什么可能发生,才能成为一个政治家。”

七、1689——1742年的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确定

光荣革命之后,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议会的两个党派手里,他们通过自己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来限制国王权力,逐渐确立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限制王权的法令是在针对詹姆斯二世及玛丽而言的,效果确实长久的,因此容易通过且影响长久。

系列法令

叛乱法案

只有通过议会同意国王才能组织军队,限期一年。

三年法案

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嗣位法

针对詹姆斯二世,防止王位落入德国汉诺威选帝侯手中

内阁制的形成

中世纪早期有大议会,转化为枢密会议,权力转移到下属委员会,即××部部长。

威廉和安妮时期,会议经常在小房间里举行,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汉诺威时期,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不懂英文,不理政事,将权力移交辉格党,不久之后国王出席会议成为惯例,甚至不出席

需要有人主持,所以多数党领袖上位,称为首相,是复数,即各个部长,后期首脑制的首相还未形成。

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

中世纪时君权神授,革命后国王的继任权是需要议会同意的,还有一系列法令限制,总体来说,国王的权力是下降的。

中世纪时对国王不服从是被看作大逆不道的,后来国王已经成为独夫民贼,于是在人民的思想中,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判断的依据转移到他对国家的态度了。

议会还通过限制财权来限制国王权力,审查政府开支,

外交事务上,为了规避威廉对于荷兰的偏见,通过了嗣位法补充条款,英国人不能由于一个外国国王而陷入一场战争去包围不属于英国的国土。

议会选举状况

继续沿用由来已久的选举制度,各地区选举权不同,存在贿选现象,名额分配不均衡,总的来说还处于初期,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詹姆斯二世一事增强了辉格派声势,辉格派和托利派在原则上没有分歧,租税政策和外交政策上有分歧,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总的来说辉格党占优势。

辉格派领袖波沃尔担任财政大臣,掌握了国家命脉,人们称它为首相即政务核心,事实上波沃尔是英国史上第一位首相,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实际上是下院中辉格派给予的权力。

波沃尔上台后为了弥补政府开支大量增税,引起反对后辞职,执政时期长达20年。

第二节: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亨利四世加强了中央集权,宣称让法国农民每个星期天锅里有一只鸡。

为了加强统治,增加收入,卖官鬻爵,只要交官税就可以世袭职位,形成了一个完全听命于国王的官僚集团,有利于统治且增加了收入,其长期的后果就是把有能力从事经济行业的人排斥在经济领域之外,贵族是不能从事经济活动的。卖官制度有助于国王和城市中产阶级结成同盟,这正是专制王权的基础。

波旁王朝早期各省的监督官逐渐由选自中产阶级出身的人担任,正是他们控制着地方政权,御前会议分为买官和世官贵族。

此时的分封制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转化为以血缘分配土地。世官贵族不能从事经济活动就卖地给资产阶级,没了土地也就没了官位,资产阶级有土地后转化为乡绅贵族,然后某一天卖地,陷入死循环。

也有部分贵族为了家道不没落,进宫服侍国王。

多数农民有土地,有人身自由。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相当普遍,城市中商人和政府官员控制这一切。

亨利四世被刺杀后一度内乱,路易十三任命红衣主教黎塞留为首席大臣,以加强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第一强国为基本国策,采用高压统治治理国家,后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相继死去,把国家留给了5岁的路易十四

投石党运动

路易十四时期,母后安娜摄政,红衣主教马萨林任首席大臣时期的贵族叛乱运动,取名于巴黎街头儿童恶作剧玩具——投石器

投石运动最初是资产者、城市贫民和农民联合的反专制人民运动。马萨林继续黎塞留的争霸政策,税收过重,被高等法院拒绝,资产者围绕在高等法院开启了反专制的运动。巴黎人民开始武装,迫使马萨林释放被捕法官。后来人民武装紧逼高等法院,威胁到了有产者的产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联合镇压了底层人民。

各省贵族继续叛乱以孔代亲王为首,1652年进入巴黎,受到人民反对,慌忙撤退,投石党运动失败。

投石党运动从资产者和人民反抗专制统治开始,演化为贵族叛乱乃至外敌入侵,这个过程说明当时的法国还不具备推翻专制统治的条件,专制制度在客观上还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正因如此当英国的资产这和贵族结盟推翻专制统治的时候,法国的专制制度继续发展,终于达到其最高阶段。

路易十四和“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一生在苦难中成长,甚至权利的重要性。在其执政的54年内,法国的国王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路易十四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

他说:“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朕即国家”。将国王达到了神格化的高度,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贵族政策

取消高等法院对于君主的指责权,拒绝召开三级会议,无情镇压外省贵族。建造凡尔赛宫堕化贵族。

亲理朝政

向各省派出监察官,至于地方长官之上。

主要靠军队维持政权,扩大军队。

警察制度,用密札谋杀反对派,关进巴士底狱

思想控制

废除南特赦令,迫害胡格诺教徒,使法国失去了一大波手工业者。

强大的权力和势力,被人奉承称为太阳王

科尔伯的重商主义和太阳王的殒命

太阳王任命的财政总监科尔伯实行重商主义(一个国家金银越多,国家就越富,国力就越强,因此必须努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促使外国金银流向本国),因此制定了双重方针,发展工商业,法国以生产奢侈品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打开欧洲宫廷市场,并防止本国贵族购买外国产品。

重商主义也有严重的缺点,互相之间的恶性竞争会导致商业流通缩小,同时对商品的管控不利于市场发挥作用,总的来说科尔伯时期的重商主义利大于弊。

太阳王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炫耀国威,使得法国濒于封建危机的边缘。

路易十五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

路易十五时期,政府财政亏空,贫富分化,税收不均,专制制度存在的基础就是特权阶层,想要特权阶层放弃特权无异于与虎谋皮。

贵族们在路易十四时期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气,七年战争加重了专制制度的危机,还有路易十五的昏庸“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启蒙运动举行各种学院、沙龙,先进思想方兴未艾。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三十年战争

十七世纪初德意志仍处于分裂状态

内部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的分裂,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分裂势力的分裂。

外部西班牙支持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英法荷支持新教,不希望德国统一,觊觎德国土地。

背景

1608年,皇帝指使巴伐利亚公爵武力夺取自由城市多纳沃特,恢复天主教,导致了新教同盟的成立,次年天主教同盟成立。加上外国势力的介入,德国内部争斗实际上演化为了欧洲的国际矛盾,即三十年战争。

导火索

三十年战争的直接爆发原因是1618年波西米亚王位空缺,皇帝马提亚想安排斐迪南公爵遭到波西米亚贵族反对,把皇帝的使者从窗户扔了出去,即“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正式战争

波西米亚时期(1618-1625)

1619年布拉格议会选举的波西米亚国王腓特烈五世和即位皇帝的斐迪南,波西米亚战败。

丹麦时期(1625-1629)

丹麦国王克里斯汀四世觊觎德国土地,1625年在英荷支持下进入德国,战争演化为国际战争,战败,签订了《吕贝克条约》,不再干涉德国事务。百年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即将覆灭

瑞典时期(1630-1635)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尔道夫担心德国阻挡瑞典的发展,1630年在法国支持下进入的德国,各有胜负,此时德国国内诸侯和解,瑞典撤退

瑞典-法国时期(1635-1648)

法国出于打击哈布斯堡家族和西班牙的目的,联合瑞典、荷兰和部分东欧小国。双方各有胜负,僵持不下,加之国内危机,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内容

法国、瑞典取得土地,德意志小诸侯领地扩大,荷兰独立,新教天主教享有同等地位。

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进一步分裂,西班牙实力削弱,法国主导国际事务。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纷争的先例,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国际争端的解决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

经济落后·农奴制二版

经济落后

原因

三十年战争(农民逃跑,贵族收回了荒芜的土地,结束后农民就变为了农奴)和国内分裂

农奴制二版

原因

对粮食的需求使得地主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恢复农奴制、德国贵族势力强大随意摆布农民。

影响

阻塞了劳动力,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存在沦为原料产地的风险。

奥地利君主国

奥地利位于德意志东南,物产丰厚,交通枢纽,经济素以发达著称。

中世纪早期,奥地利是东法兰克王国的一个边区,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派驻行政长官,开启了巴笨宝家族270年的统治,绝嗣后落入波西米亚手里,后被哈布斯堡家族武力夺回,直到一战。

1396年,奥地利邦议会召开,表明奥地利开始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后由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兴盛,奥地利成为了帝国内部最强大的邦。

马克西米一世时,就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其孙子斐迪南一世进一步发展君主专职,他们的改革使得奥地利在16世纪初就成为君主专制的国家

奥地利国内的领地却存在独立性,但都属于哈布斯堡家族,其中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独立性较强,此时的奥地利还是以血缘连接的领地共同体。

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奥地利则逐渐上升为强国,扩张的同时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是帝国内部却是矛盾重重。

波西米亚地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匈牙利地区本土地主与奥地利地主狼狈为奸,帝国境内农奴制强化,有时候会转化为农民的反抗斗争。同时专制政府与大贵族之间也有矛盾。

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奥地利失败,促使帝国政府改革。领导者女皇玛丽亚·特里萨与其子约瑟夫二世。

土地改革,减少租税,约瑟夫时期宣布农奴为自由人

宗教改革,没收天主教财产,给予其他宗教平等地位

限制地主,取消地主收税权,限制裁判权

奖励工商业,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厂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领地行政和财务最高机构“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加强对政权的控制

建立警察制度、书报检查制度、司法与行政分离,庞大的常备军。

改革都是在“开明专制”的招牌下进行的,开明专制是落后欧洲君主玩弄的把戏,表面上按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来改革,实际上是表面文章,这些改革还有致命弱点,君主操之过急,单凭强迫命令,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和充分的准备,改革流露表面,约瑟夫二世死后改革成果很快消失。

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精神”

普鲁士是靠不断扩张领土发展起来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

经济

普鲁士的崛起是有经济原因的:1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2霍亨索伦王朝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大量法国胡格诺教徒流浪至此)

政治

军国主义政策,通过给予容克(农奴地主,普鲁士的压迫基础)压迫农民的权利获得建立常备军的支持,平时军纪森严,战时烧杀抢掠。甚至夺取了议会的征税权,靠武力征税,并把军事工作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然后建立了一整套以军官为核心的行政体系。

1723年只属于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宣告“普鲁士精神”的形成,即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普鲁士的“开明君主专制”

腓特烈二世治下的普鲁士发展成为欧洲强国,他自己也获得“腓特烈大王”的称号。

腓特烈二世高谈阔论启蒙思想,实质上依旧专制而已,实际上腓特烈二世时期权力变得更加集中,政府以高效率著称(从奥地利手中夺取来的西里西亚征收来的税款是原来奥地利所征的税的是被),收税的目的在于维持军队,扩张领土是普鲁士开明专制的基本出发点,腓特烈二世还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来增加税收维持军队,进一步扩张。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是统治者为普鲁士精神寻找一条理性道路,他的结果是使得普鲁士变得更专制、更军国主义化了。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十七世纪的俄国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初期,罗曼诺夫家族建立的全国会议辅导16岁的新沙皇哈伊尔·罗曼诺夫稳固政权。

罗曼诺夫王朝的社会基础是乡村小贵族,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以前,农民已经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劳动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整个统治阶级靠剥削农奴为生,残酷的剥削使得部分农民加入了哥萨克队伍,他们选举自己的统领,对沙皇政府保有极大的独立性。

十七世纪沙皇的权威加强,单个人的权利时有落入到他人手中,沙皇下有一个杜马会议和全国会议,真正的中央机构是各部署,地方自治在十七世纪快速消失,盛行门第制。

十七时俄国殖民扩张加快,对西伯利亚的殖民活动主要是为沙皇服役的哥萨克进行的,主要获取皮毛,曾侵略到清朝,《尼布楚条约》

工商业也有所发展,外国资本初次进入,本地领主则较少投资。

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粮食需求大增,莫斯科市全国的商业中心,被一批称为客人的大商人控制,沙皇及其近臣靠垄断度日,使得资本主义难以发展。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俄国依旧十分落后,广大居民居住在没有烟囱的小屋子,无知与愚昧笼罩他们的一生。但同时也引起了部分先进人群的注意。

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

1682年,莫斯科兵变,納雷什金家族被推翻,政权落入阿列克谢前妻女儿索菲亚公主手中,彼得一世和伊凡共享皇位,之后彼得一世靠亲军“娃娃兵团”击败索菲亚,1694和1696其母和伊凡相继去世后,获得政权。

彼得一世终其一生都以扩张领土为目的,但是军事落后明显,于是学习西欧,甚至亲自微服私访。为了取得胜利,他开始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

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征兵制

发展工商业保证军备供应

参照西方模式改革提高政府效率

重视贵族子弟教育

影响

打败瑞典,控制波罗的海

对内的征兵和交税引起了部分人民起义

强制的实行甚至引起了其子的反对

评价

其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用及其粗暴的手段推行,运用他的全部权力推行,而且不允许任何人反对。彼得的改革把俄罗斯带入现代世界的门槛,但是以发展实业为目的,并未出动农奴制。

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彼得以个人强权推行的社会改革不存在坚实的社会基础,因此彼得死后守旧势力复辟,贵族组成的禁卫军在1762年最后一次政变中拥立彼得三世妻子叶卡捷琳娜为女皇,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德意志小公爵的女儿,接受启蒙思想,与孟德斯鸠有书信往来,1744年被带到俄国与彼得成婚,1762年在情妇奥尔洛夫的帮助下推翻彼得三世,当上女皇。

开明专制

强调发展农业,接纳外国移民进入俄国,削弱行会控制,接受自由贸易,政治上设立立法委员会,发布《训谕》,甚至有人提起废除农奴制,但都是幌子。

镇压普加乔夫农民是叶卡捷琳娜从“开明”到保守的分界线,普加乔夫是一个贫穷的哥萨克,以彼得三世为幌子,讨伐篡位的妻子。

镇压起义后,女皇意识到需要靠贵族巩固专制,中央任命省长,省长以下官员自己决定,女皇用这种方法把全体贵族动员起来共同维护农奴制,从而使俄国成为贵族农奴制专制国家,女皇自诩为开明君主,在她统治下农奴制缺又发展起来,他们在生活处处模仿西欧,政治制度却坚决摒弃,女皇统治时期俄国领土大幅扩张,俄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依然落后雨西欧,但是由于幅员广阔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跻身列强。

四、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

16-17世纪上半叶波兰是一个东欧强国,18世纪末就被邻国瓜分,波兰的衰落主要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不利的国际环境只是外因。

十六世纪的波兰处于上升阶段,但内部则充满隐患

政治

数量极为庞大的小贵族依附于大贵族,每十个人就有一个贵族,贵族势力的庞大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小贵族各自为政,不考虑国家整体利益(自由否决权),中央的衰落最大的受益者是大贵族,小贵族依附于他们也获得利益,各大贵族又存在分歧,于是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国中之国。

经济

农业始终是主要经济部门,以及随之而来的农奴制。同时工商业由于小贵族的控制亦步亦趋。

宗教

新教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倾向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因此新教在波兰反而加强了贵族的保守倾向,

总之

当时几乎欧洲都在形成民族国家,但是波兰却在解体,力量分散。

统治阶级中也有人试图扭转局势,国王加西米尔和索比斯基都企图加强王权但都失败了,同时由于外国的介入,1795年独立的波兰从地图上消失了。

瑞典和丹麦

瑞典

瑞典脱离丹麦后,瓦萨王朝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得瑞典迅速发展为军事强国,1611年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把瑞典推上了强国的位置,他发展经济、鼓励生产、实行货币税、义务征兵制,把经济成就用于发展军事,创造了瑞典奇迹

此时周边国家都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其军事制度和战略都被偷学,瑞典资源不足,人稀物少的缺点就暴露出来,北方战争中被俄国打败,失去了大国地位,

国外的失败导致国内的深刻变化,人们专制王权不能在保护国家,瑞典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议会中分为礼帽派和便帽派,1809年古斯塔夫四世被推翻,君主立宪制确立下来。

丹麦

十四世纪末丹麦吞并瑞典和挪威,之后的战争屡屡失败,最终丹麦由腓特烈二世完成了君主制的转变,克里斯汀五世时期制定了丹麦法君主制在丹麦确立起来,知道1848年革命才被废除,国家狭小且没有制度优势,平平无奇。

五、西欧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背景

启蒙运动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他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其次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启蒙思想家从新型的科学技术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艾萨克·牛顿

出身于自耕农,就读于剑桥大学,数学上发明了微积分,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发展了方程式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宇宙的法则,即《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揭示了宇宙的基本法则万有引力,即证明了自然界尤其规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也就认为人类社会也有其自然规律

其他

本杰明·弗兰克零关于闪电的研究、约翰雷(植物学动物学的拓荒者)、李那乌斯(发明了植物分类的第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法)、布封(博物学)驳倒了地球只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观点、Captain Cook获得的新的航海知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启蒙思想家相信进步,即来源于此。

霍布斯和洛克

正是在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情况下,并且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出现了启蒙运动,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是霍布斯和洛克

霍布斯

出生于教区牧师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作为卡温迪斯勋爵旅欧多年,思想偏向于保皇党

哲学

霍布斯是唯物主义者,继承并进一步系统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把它进一步系统化了。他把物质的多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此他是一位机械唯物论者,认识论上霍布斯是一位感觉论者,认为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政治

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因此政治上倾向于保皇党,反对革命。

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论政体》和《利维坦》中,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私有财产是国家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国家政权应该支配财产。认为君主制是国家最好的组织形式,认为君主能压制人民,因此其思想带有明显的反民主倾向,因此使得他在护国时期大受欢迎。为了防止贫民染指有产者的财产,认为政府有权干涉居民财产,但同时也引起了有产者的反对,因此资产阶级新贵族并不欢迎霍布斯的观点。

宗教

认为宗教是人类出于无知和恐惧的产物,同时认为宗教可以帮助维持秩序,而且只有当国家政权成为教会首领时,才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倾向于讲教会合并于政府

洛克

法学世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英国革命,主要著作有《人类悟性论》。

哲学

洛克把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颜色、声音、香味)和第二性质(广延、形状、运动),这是他对于唯心主义的让步。

洛克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类知识来自经验,把经验分为内在(心灵活动)和外在(感官作用),是个二元论者。

政治

1689年洛克转而研究政治理论,代表作《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

财产

认为上帝将大地赐予人类,人们只有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财产,也就是承认了劳动是财产的起源,同时认为大财产对所有人都是幸福的,在为资产阶级辩护。重农学派先驱

国家起源

社会契约论先驱,认为国家的混合形式和议会君主制,是国家最好的形式,因为他按照多数人(资产阶级)的意志行动,这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理论

教育

注重实用主义,学习理科知识,痛斥形式主义,反对机械地接受,要求发展创新性思维。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

伏尔泰

反对天主教的同时承认天主教的社会作用、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建议改革刑法(过于严酷,不人道)、对人民群众抱有极大的偏见、对孔孟之道崇尚

孟德斯鸠

贵族家庭,卖掉了世袭的院长职位,游行欧洲,结识了洛克和休谟

《波斯人通信集》《罗马盛衰原因论》指桑骂槐,指责国王、《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史专著、首先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认为政治制度决定了法的精神)、重视政治制度的研究,开发了三权分立的理论。

让·雅克·卢梭

钟表匠家庭,标准的底层人民,白璧微瑕,幼年的不幸生活使得他愤世嫉俗,抨击理性。卢梭不但是思想家还是文学家,把深邃的哲理和奔放的感情融合一体,他的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法国社会。

认为文明的进步是造成人类道德败坏和社会苦难的原因、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不反对私有制,提倡相对的公平、社会契约论是其核心政治思想、捍卫人民主权、反对分配不公、理想的国家是小型的直接民主共和国,反对代议制,认为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既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那么这个权力就只能被加强,因此被法西斯利用、要求建立经常新的人民监督制度防止行政机构篡权

百科全书派

在狄德罗的主持下,几乎当时所有风云人物都参与了修订,被称为百科全书派,该书的出版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它唤醒了人民革命的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总的来说百科全书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在破除人民封建迷信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重农学派

弗朗索阿·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看来,抵消了全部生产费用剩下来的产品就是“纯产品”。只有农业才能生产出来“纯产品”,因此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所以占有土地的地主应该负担国家所有捐税。

鼓励资本家向地主租地,发展资本主义农业、放任政策、只向地主征收单一土地税

空想社会主义

梅耶、马布里、莫莱里

启蒙运动超越了国界,形成强大而国际思潮。启蒙思想有两大信条(1)相信自然社会受一定的法则支配(2)人类未来是光光明的。主张:1、自由放任主义2、主权在民3、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这些建议的出发点都是天赋人权,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都是以全人类的代言人所出现的。

第三节: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

土地兼并、苛捐杂税、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朝政、太监专权、党争)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天下大乱给了清军入关的机会,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即位,改国号为清,勾结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直入北京,颠覆了农民政权,直至1662年清消灭了南明势力,征服了整个中国。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

停止圈地、招民垦荒、捐免租税、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按照土地征税)

结果

耕地面积扩大、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重新欣欣向荣但发展依旧缓慢

原因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地主阶级剥削,国民消费低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平定三藩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分裂,1683年施琅出兵台湾,郑克塽投降,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粉碎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明清之际,西北蒙古三大部族(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之一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日益强大,1697年噶尔丹死后清朝在漠北实行盟旗制度,1717年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入侵西藏,后1727清朝设立驻藏达成,标志着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的加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十分重视保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为压制汉族地主,大兴文字狱,就其政权实质而言,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的各组统治者的联合政权

学术文化

明清思想家

黄宗羲

批判封建君主、反对无条件忠君、驳斥重农抑商、专修明史

顾炎武

讲求经世致用、代表作《日知录》

宣告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清早期的朴实学风,乾嘉学派继承了其方法,但背离了目的

王夫之

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气是万物本源,执进步的历史观,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哲学理论

文化专制

八股文、文字狱、查禁书籍

文学

吴敬梓

早年热衷科举不第,著讽刺举子小说《儒林外史》

曹雪芹

天生官二代,家族逐渐没落,写了四大家族的衰亡史《红楼梦》,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塑造了追求婚姻幸福的两位小青年,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中西文化交流

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

西学东渐

《万国舆图》《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勾股义》《崇祯历书》《康熙永年历法》

东学西渐

《通鉴纲目》《中国通史》中国的典章制度,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统一

15世纪后半期,室町幕府完全陷于瓦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通过兼并战争结束了割据局面,1600年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战胜了丰臣氏的大名联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1615年彻底消灭丰臣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基本政体

国家的统一是相对的,德川占据全国领土的四分之一,在日本形成了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所谓的幕藩体制

基本政制

整个江户时代,德川家族的将军是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最高统治机关,为维护统治,建立了交替参觐制度(大名轮流去江户居住),但幕府依旧有很大的独立性,大名根据和德川的亲疏分为三类:亲藩(同族大名)、谱代(关原之战前归附)、外样(关原之战后归附),江户时代天皇被剥夺了大权,成为精神象征。

基本国策

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江户时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幕府为了加强通知,制定了士农工商四等制,并有相应的法律地位,理学受到政府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因为理学证明了等级制的合理性,对外关系实行锁国政策,只同荷兰朝鲜中国保持一定联系

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交替参觐制度衍生的经济品

将军和大名是武士等级的上层,作为武士等级下层的部分大名和武士离开农村居住在城下町(城乡结合部),由于实行交替参觐制度他们只靠农民提供的禄米不够满足其生活所需,因此必须出卖贡赋换取货币,为了适应经济商品化的出现,形成了江户、大阪、京都为中心的全国市场,还出现了专门为领主阶级服务的商业、金融机构和享有的特权的大商人、高利贷者和特权商人。

农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生活日益奢侈,收支失衡,陷入财政困难,因此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总的来说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再加上领主经济商品化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农民部分的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条件

三、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巴布尔是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早年继承父业,企图恢复中亚帝国,屡遭失败后入侵德里,在帕尼特战役中结束了德里苏丹王朝的历史,解开了莫卧儿帝国的序幕

巴布尔登上王位后,于1527年的坎瓦哈战役中击败了印度教王宫联盟,1529年哥格拉河战役中打败了阿富汗联军

巴布尔死后,长子胡马雍即位,1539年战败于阿富汗人领袖舍尔汉,建立了苏尔族王朝,1545年舍尔汉战死,1555年胡马雍回归,并带回了伊朗文化,在伊朗的帮助下复国,后失足而死。

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1556年,阿克巴在拜拉木的辅佐下与苏尔王朝决战,史称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结束了阿富汗人与莫卧儿人在印度争霸的历史,为阿克巴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560年阿克巴亲理朝政,在拓张版图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政治联姻、事业对才能开门的用人政策、宗教宽容(实际上他持有民族国家的宗教观)),行政上阿克巴集中了国家权力,设置迪万(宰相),政治军事化即曼萨布达尔制,军事采邑制是莫卧儿帝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但这种采邑并不是世袭的,只有在为皇帝服役期间才能享有,这种封建领主称为扎基达尔,设置军务大臣主管,柴明达尔制作为补充,承认边缘地区领主的通知,类似藩国。

黄金时代中的危机

阿克巴的改革使得莫卧儿帝国进入了沙贾汗时期,即黄金时代,但孕育着很多危机。

多民族国家、宗教宽容、印度统一基本国策发生变化,倾向于伊朗化。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修建了泰姬陵,但是民间已经产生了饥荒,1657年又发生了王位争夺战。

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1658年,奥朗则布称帝,号称阿拉穆吉尔即世界主宰,他把帝国推向了鼎盛,但他又是企图把莫卧儿转化为伊斯兰国家的创始人,结果导致了帝国的衰落,他认为统治不只是征服,而是彻底的伊斯兰化,因为狂热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削弱,政治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死后留下烂局给其子马札木。

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阿富汗军队胜利,后英国人尽获渔利

文化和社会生活

莫卧儿宫廷是上层文化活动的中心,莫卧儿王族有着波斯化的君主和中亚血缘,因此绘画和建筑上都把二者和印度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发展了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以泰姬陵为代表,是这一时代印度宫廷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在饮食和服饰上也有所体现。衣服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层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

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在思想领域具有单向性,印度吸收伊斯兰。

音乐在莫卧儿时代放射着光芒,著名音乐家唐珊、马赫什达斯。值得注意的是上层鼓励音乐下层,下层却认为是贱业,南印度音乐家社会地位较高。

女性整体地位极其低下,也有一些多才多艺的贵族妇女。宗教和习惯的传统仍然是印度女性力量的源泉。

关于城市的情况,莫卧儿时代的拉合尔建筑庞大,苏拉特是帝国的主要港口,城市中有白城和黑城之分,即种族隔离

历史学有了相当的发展,巴道尼《历史文选》、尼扎姆-乌德-丁《阿克巴通史》,奥朗则布十一年,禁止了私人修史

十七世纪后期,印度文化明显衰落,社会生活存在内在分裂趋势,外患明显,整体社会情况复杂化。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

十五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国力恢复,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夺取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瓦解了欧洲返土联盟的政治中心,确保了土军从安纳托利亚进入欧洲的通道,把欧亚两部分连接起来

向亚非的扩张

谢里姆一世1514年以十五万远征军进攻伊朗,到达时只剩下几万人,但是伊朗人没有枪炮,土耳其新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攻占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埃及人的马穆鲁克成为向北非扩张的最大障碍,阿勒波战役中土耳其新军大败马穆鲁克,阿勒波战役后叙利亚人开始大规模起义

谢里姆一世从伊斯坦布尔回亚德里亚纳堡的途中病死,其在位时间共八年,讲奥斯曼帝国领土扩大了一倍,接管了麦克白🕋的钥匙,获得了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城之仆的荣誉称号。

埃及占领地的财政收入是微不足道的,在个别地区实行了军事采邑制。黎巴嫩保持了半独立地位,之后黎巴嫩洗劫了新军护送的商队,黎巴嫩被洗劫。

苏里曼一世的征战

1520年,苏里曼继位,除了政治和文化的建树外,对外征战用掉了他大部分时间。

首要目标就是贝尔格莱德(奥斯曼帝国与中欧交通要道,匈牙利控制)。第二个目标是罗德岛(伊斯坦布尔到开罗的必经之地,失去了原生骑士的经营后,很快衰落,马耳他岛则兴起成为交通要冲)。

在欧洲的政治中,苏里曼一世与法国一起反对匈牙利,但是屡次征战失败,最后死在军中。在亚洲苏里曼一世屡次征战伊朗。在非洲占领了沿海港口,用敏捷的政治手腕笼络了很多海盗,使得战争时期奥斯曼帝国声名狼藉,和平时期又不断引起外交麻烦

社会经济制度

苏里曼一世在扩张领土超过了他的前辈,也改善并完成了他的祖先所建立的各种制度

土地制度确定了素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直接占有的土地称为米尔,皇族的俸田称为哈斯,伊斯兰教田称为瓦克夫,木尔克作为补充(允许买卖,不与国家服务相联系),还有军事采邑制。

苏里曼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素丹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统帅,首相是素丹的代表,设置6个宫相限制首相,设置帝国军队限制军事采邑制领主,中央统一收税。

等级制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特征,全国分为乌莱玛(宗教封建领主)、阿斯凯里(军事封建主)、梯加里(商人和市民)、拉雅(农民)四个等级

米勒特制是宗教宽容政策的体现,宗教自治

行会制度

起源于穆斯林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阿希组织,完善于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吸收拜占庭行会制度之后,行会自治给手工业者带来了安全的同时也因为垄断妨碍了市场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西通道的重税和征战导致了西方殖民者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

文化的发展

史学

第一部有条理的民族历史作者是托钵僧阿默德·阿西克巴沙札德,十六世纪以后帝国政府任命了专门的史官。编年史学家克亚齐步·契列比代表作《世界志》《大师年代记》。库乞拜伊的《对当今局势的控诉描述了十七世纪土耳其封建社会矛盾。

地理学

皮利·赖伊斯绘制了领先的大西洋地图和航海指南图。

法学

穆罕默德二世的法典,苏里曼一世以此为基础吸收拜占庭帝国法律学、古典伊斯兰法,以民族传统法为辅助,制定了世俗法,在1530年完成了帝国最大的法典《群河总汇》

建筑

以布鲁萨式的绿色清真寺为代表的早期建筑,周围多修筑图书馆和经学院。锡南设计了苏里曼一世的宫廷标志着土耳其建筑艺术的顶峰。

诗歌

土耳其诗歌创始人阿里·阿什伊克代表作《外国流浪者之书》、土耳其抒情诗之王穆罕默德·阿卜杜·巴基、讽刺诗人维伊西,代表作《对伊斯坦布尔的规劝》《命运之箭》

文明

文明导师是塞尔柱人,受益于阿巴斯王朝和其他古典伊斯兰文化,融合了部分蒙古人的智慧。

科普利家族的实际统治

新军专横、政府腐败、宫廷内讧、长期的战争入不敷出。

欧洲国家工厂的商品输入动摇着行会组织,而需要用金钱来购买这些商品的封建主,则提高税收。

首相科普利家族认为战争能转移国内危机,封建领主却不以为然,最后进行了对东欧和俄国的战争,以失败告终,签订了卡罗维兹合约(是奥斯曼帝国在一场胜负分明的战争中第一次作为战败国一方而签订的一项合约,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对于欧洲已经从进攻转为防御)。

伊斯坦布尔的起义

奥斯曼帝国军事掠夺,大规模修筑宫殿以及对外战争的失利引起了大规模起义,最后被镇压,但是是帝国大厦动摇的迹象

对俄战争的失败

俄国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强敌,对奥斯曼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由于法国的届入而没有继续进行。

1763年欧洲诸国战争结束后,俄国开始实行南侵奥斯曼帝国的战略。签订了苦楚可·开那几合约,之后俄国步步紧逼,奥斯曼只能依靠欧洲诸国矛盾生存,于是就产生了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

军事采邑制的破坏

无条件的世袭土地所有制取代了有条件的和终身的军事采邑制。原有土地领主阶级衰落,兴起了新的亚赞阶层,原来的领主不再对苏丹政府负责义务,而与地方势力有更多的依赖,更多的依靠地方政府,因此地方分离倾向增强。

农业经济的衰落是奥斯曼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农耕技术停滞不前,👲过分剥削,导致了大规模弃地,占全国耕地一半以上。

工商业也在走下坡路,财富来源剥削,没有基本的生产,行会的封闭性也日渐显现。

文化的衰落

帝国精神危机,继承了古典的伊斯兰文明的同时也像东方国家一样继承了保守的文怀倾向,后来在不断的战争胜利中得以强化,缺乏接受新文化的能力。

奥斯曼帝国是封建官僚主义的军事帝国,隐藏着民族优越性,此时旧的传统被打破,新的还未产生,文化就陷于痛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半是人民对于前途失望的表现

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埃夫利亚·设立比的《旅行家见闻录》,军人出身的作家在游记中体现了帝国的风土人情,被认为是帝国文学和伊斯兰文化史上的前所未有的著作。

第四节: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荷、英、法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帝国,双方开始了争霸斗争,1580年合并了葡萄牙,1640年独立后地位一落千丈,众多殖民地被荷兰夺走。

葡萄牙失败原因:本国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帝国分散。

西班牙失败原因:1王朝战争与海上战争多头发力、西班牙对于殖民地的过度压制阻挡了其从殖民地获利(竭泽而渔)、西班牙工业落后

西班牙失败表现:尼德兰革命中失去了荷兰、1588无敌舰队大败,但依旧保有庞大的殖民地。

荷兰的殖民扩张

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后荷兰商人很快上位,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同时也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

兴起原因:1、优越的地理位置2、尼德兰革命中安特卫普的资本流入荷兰3、荷兰平底船(便宜、载货量大)4、社会自行运转的独占式海外贸易公司

英法的海上争霸及英国的胜利

荷兰17世纪风华正茂时,法国在美洲建立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两个殖民地,英国也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同时也参与海上贸易。

首先与荷兰发生冲突的就是英国

英共和国建立后大力发展航海业,颁布了几项航海条例,发动了对荷战争,此后荷兰便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荷兰失败原因:缺少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忽视了海军建设。

英法争霸

英国主力发展海军,法国主力称霸欧洲,英国出钱支持大陆国家对抗,共进行了四次重要战争(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

原因:1、侧重点不同2、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多3、英国的工业发达4、英国素来重视海军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的先进:1、地理大发现后,西方率先占据了有利地位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掠夺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精神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唤醒,使他们意识到人生的价值,从而产生了为现实的幸福而奋斗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3、宗教改革削弱了很大的伦理道德束缚,加尔文教派的神定论4、西方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专制王权不够集中,需要资产阶级的协助

东方的落后:1、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残酷的剥削组织了资本的集中2、东方农业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3、东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西欧海外殖民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美洲人种变化最大,印第安人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大批涌入美洲,长期的繁衍使得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最混合的地区。

西欧的扩张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交流,今天世界植物食品三分之一来自美洲,还有烟草和棉花两大经济作物

西欧扩张也影响到了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贸易,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化为了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

西欧与东欧

西欧从东欧进口原材料,主要是粮食,诱导了东欧的农奴制

西欧与亚洲

出于小农经济的抵制,直到工业革命后,价格足够低,大宗商品才向亚洲出口

国际的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美洲和东欧提供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西欧指挥全球,集中力量与工业生产

劳动分工是建立在残酷的剥削为代价的,美洲建立了黑人奴隶制,东欧农奴制,东方小农经济破产,给西方带来了无限的好处。

全球均势的变化

全球的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基本变化,西欧从南方控制印度洋牵制着穆斯林,俄国从西伯利亚牵制,穆斯林曾经是强大的势力,现在他的势力只能达到沿海一带

全球文化的交流

这个时期全球文化交流也加强了,白人征服剥削印第安人时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欧文化在新大陆上基本压倒了印第安文化

土耳其人一直看不起西欧文化

早期传教士,由于他们在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的到少数中国学者的尊敬,甚至使他们皈依天主教。

尽管中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对欧洲文明没有什么好感,欧洲人对他们的印象却很好。十七世纪欧洲人注意力从土耳其转到中国,18世纪转到印度,少数知识分子埋头研究印度文化。

1600-176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第一,东西方文化是对等交流的;第二,“东学西渐”是以深层次的哲学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而西学东渐则主要是科学技术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中级 第10课 主再临与末世的预兆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级 第10课 主再临与末世的预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级 第10课 主再临与末世的预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09f757ed86ed6f708497e92e276013c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 Paper Writing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 Paper Writing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Research Paper Writing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62e446873b50fbcb9007c796474d9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