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介绍了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的制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其中教材分析有助于把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需要分层次进行考虑,教学重点包含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形成“米”的长度表象,教学难点则在于建立“米”的长度表象。本模板还提到了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选择“引导思考”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来提高学生素质,教师的角色也得到了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引导,真正做到“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例文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在撰写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对目标层次进行分析考虑。而对于教案来说,是针对课时定制的,因此需要着重目标的制定。今天树图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最新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
《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三、优化流程,突出主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因此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米时,从生活实际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黑板长度或教室门的高度,你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引导探索,训练技能。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长短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四、久经磨课,追求卓越。
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发现并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我长期在低年级进行数学教学工作,对文本还是熟悉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学情的分析还要下细功夫。努力做到:
1、研读教本。把握内容核心,校准施教目标。
2、以学定教。反复比对教案,按班实施计划。
3、情趣高效。设计多种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始终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始终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一)概述
【研究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2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练习课。
(二)《克和千克》课程规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材提供的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
【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础:
1、生活经验:克和千克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糊的、直观的、片面的。
2、技能基础:学生所必须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年级学生都有点基础了,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二)学习动力源:
1、目的: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本课知识学习目标,但通过此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还不甚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渗透能力培养。
2、兴趣: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调查、讨论、操作、比较、游戏等活动来学习知识,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可以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兴趣很浓。
(三)习惯和能力培养:
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二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级水平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老师应该面对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2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练习课。
【教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关键:
利用主体实践体验活动,采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数一数、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多种感观,让学生全方位反复感知质量单位。
新课教学之后,学校开展"克和千克体验活动",直观、立体式的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数学再回归生活,这种浓浓的数学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法、学法设计:
教育家说:"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通过体验活动,自己去感觉发现,比知识灌输更重要。所以"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秘密,让学生在你说出来之前先去猜,尽量让他们自己找出来。"因此,活动体验教学法为主,知识灌输为辅,寓教于乐,进行教学。这样才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运用"体验—交流—再体验—类比—巩固—应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练技能、发思维、长能力、展特长,达到知识能力双丰收。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从这个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进行汇报)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例文
★ 二年级青岛版数学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 2021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文
★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案例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范文
★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文案
★ 2021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文案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例文
★ 2021最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47bed5c00be6c4a8e2cf3bc461af943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例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例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4d06817bf8214eafe52b2e4ee24a3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