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地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思维导图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烟花柳巷 浏览量:142023-04-06 10:29:4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思维导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8db4bac55cafb369f863f340adaa6e3

思维导图大纲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树图网带来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1

人文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板书设计: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2

第六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差异

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

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活动: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3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 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 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 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巴西

咖啡之国

文明古国

足球王国

狂欢之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4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 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 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 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 南:澳大利亚 东:太平洋 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 "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 "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我国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 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教案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地理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2021

★ 《多变的天气》七上册地理教案

★ 2021年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考点大全 - 5068儿童网

★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重难点》地理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研究进度安排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研究进度安排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研究进度安排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641e6ceae71911ae16a06fac2d7c987

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a8a7156dd48e939ecadcaf218088e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