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物理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不爱计较 浏览量:22023-04-06 10:59:04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252c2f1ca917347e6ced78f726618da

思维导图大纲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1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动能;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五)小结

(六)作业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4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5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12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

★ 物理中考复习教案范文

★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整理

★ 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教案5篇

★ 中考物理备考复习分三个阶段2021

★ 中考物理备考复习从哪些重点抓起2021

★ 中考物理备考复习重过程讲方法2021

★ 中考物理学习方法总结复习备战2021

★ 中考物理备考复习提高物理记忆能力2021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检测》教案流程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检测》教案流程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检测》教案流程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ff1b3d19bcfc396549486909b1acc2b

期中复习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期中复习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期中复习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cc0dd5022e9ed15a9f7d6aa3732f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