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高二地理选修4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高二地理选修4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99d68e110dcab656be2087756ad8295
高二地理选修4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高二地理选修4教案最新范本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4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 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 可见,长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绿色小区——理想的人居环境
1.绿色小区的概念
在人类迈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本世纪的流行主题,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和期待。在这样一个呼唤环保的时代里,绿色小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建材与绿色技术为基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绿色,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绿色小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节能、节地、节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各方面。它的提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强烈责任意识,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21世纪人类运用科技手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2.建设绿色小区的原则
基于绿色小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小区,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规划和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选址的原则
首先,小区应位于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居住区在选址上要远离产生污水、垃圾、噪声的工业区,尽量少在宜商的大城市中心地带建造住宅,多利用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建造住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发挥地下空间的作用,适当鼓励高层、中高层建筑。其次,为了确保居住区的清洁,在选择居住地时应查阅有关土地的使用管理档案及了解其地基的地质特点,以核实被选土地有无原污染,是否为放射性元素的高辐射区。例如在我国北方曾有一处居住区便是建在一处受化工厂严重污染的地面上,当化工厂迁出后,地面、地基未经彻底清理就建成住宅,导致了迁入居民的癌症发病率高。最后,小区的选址还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一致,并注意到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
(2)尊重自然原则
建设绿色小区的目的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建设小区的过程中,我们应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因此在建设中应熟悉建设场地的植被、树种、水系、山石等,严格保护当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良性生态循环。
(3)提倡4R原则
绿色小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因此在小区的建设中要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就是说在小区建成后要能尽量减少并高效利用如水、煤、电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再生性能源以及废弃物转换能源如沼气等的回收利用。
(4)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原则
由于绿色小区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植被,注重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
(5)减轻住区环境污染的原则
住宅主体应采用绿色建材,以保证室内环境的清洁、无害。小区内噪声应控制在白天≤45dB,夜间≤40dB。室外噪声应控制在白天≤50dB,夜间≤45dB。小区内应采用环保管材供水,以避免由二次供水系统带来的水污染。
(6)"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原则
在绿色小区的建设中应注意对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再生利用。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雨水经处理达标后可以汇入中水系统使用,中水可以用来浇灌绿地、洗车、冲洗厕所等,从而形成了对水资源的多级使用和循环利用。再如,小区内应建设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在小区垃圾的处理上要注意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总之,绿色小区应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优美、方便、怡人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中冷暖气流的运动。
提问:对比画面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冷锋的暖气团因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因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②演示软件:暖锋、冷锋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暖气团运动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暖气团快速抬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因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降雨强度大,时间短;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降雨强度小,时间长。
提问:观察画面结合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并绘制于笔记本。
③演示软件:冷锋暖锋过境后,控制该地的气团及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
学生讨论总结: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的暖气团位置,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的冷气团位置,气温湿度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④设疑: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这些灾害性天气主要是由冷锋引起的。
总结: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系,且主要是冷锋。
3.学生列表总结冷锋、暖锋异同。
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降水时间降水位置
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大风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时间短强度大锋后
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时间长强度小锋前
4.巩固练习: ①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而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________加厚,多形成________降水;该锋过境后,气温_______,气压________,雨过天晴。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的形式是:A.徐徐爬升;B.被迫上升。( ) (4)随锋面移动B地天气会有___________变化。 ②读表回答;下表为天津市某年11月上旬的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天津市11月1~5日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日期气温(℃)气压 (百帕)风力风向阴晴
最低均温
11月1日187121002.51~2级偏北晴
11月3日121810056~8级偏北小雪
11月5日5-4210082~3级偏北多云
二、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这部分知识课文讲述比较简练。
因此教学时注意: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在第3节中已做好了铺垫,这里主要是应用:
(二)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可以采用对比法,以突出特点加深印象,便于掌握。
1.讲清概念:从气压分布状况看,有低气压和高气压,从气流状况看,在北半球低气压气流是由四周向中心按逆时针方向辐合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所以叫气旋;高气压气流是由中心向四周按顺时针方向辐散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2.读投影图:课本47页图2.23。
3.填表总结:
气压气流气流特点天气状况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4.进一步引申:引导学生分析课本48页图2.24。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 学生观察分析出:常与低压系统即气旋结合在一起。 提问: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回忆分析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6.5–5中AB、C三地,目前有降水的是_________地,锋面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通过读图、引导逐层分析将锋面知识与气旋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较难懂的知识。 5.巩固练习: (1)读图,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甲锋由B向A移动。( ) 乙锋由B向C移动。( ) A处比B处气温高。( ) 甲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现象。( ) 乙锋过境后气温骤降。( ) (2)图中①②处的阴影区表示锋面活动造成的雨区,其中___________处的位置是错误的。 板书设计
★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 新学期高二地理人教版教学计划5篇
★ 高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范文
★ 关于高二下学期地理学科教学计划5篇
★ 高二中考地理试卷评讲教案范文
★ 高二地理中国的交通教案最新模板
★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范文
★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范文
★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和设计方案
★ 关于2021高二下地理教学计划5篇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00cb8253882a4767a368eba754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