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地理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思维导图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眼眶很热 浏览量:52022-12-21 16:28:47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思维导图

本文由树图网为您总结整理的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b0ebb1daa08ead9bac202fe9cde701f

思维导图大纲

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三篇】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篇一】疆域知识点

一、领土、陆地面积

“疆域”的概念,指国家的领土,并着重于面积大小。这一认识是传统的,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国家的领土是由几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它包括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国家领土,首先是由其疆界以内的陆地组成,这就是领陆。它是国家领土组成的基础部分,领水和领空附着于领陆。由此可见误将“陆地面积”作为领土,忽视了领水和领空,虽是合乎传统称谓,但却是错误的。

“领土”一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名词,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使用。把一个法律名词随处乱用,不仅显得不严肃,而且也会产生许多误解。作为教材无需说明“领土”一词用法,但正确使用还是应当的,这起码显示教材的严肃性。

领土是空间立体形态,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可知“领土”和“面积”这两个词不能并用,也不能混为一谈。

将“疆域”、“领土”和“领陆”混为一谈,相互代用,忽视其间的差别是不妥当的。把“我国的疆域”明确为“我国的领土”更好些,可以避免概念混淆。把“我国领土面积”改为“我国陆地面积”,这样既明确,又概念清楚。

领土的空间立体形态,是指沿边界上至高空,下至地层深处,是一种不规则的锥状。由此可见,“领土的端点”是不存在的。

“国土”一词十分宽泛。国土,既包括陆地国土,也包括海洋国土。《中国统计年鉴》引用1984年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在自然状况中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显然是“陆地面积”数,然而却冠以“国土面积”显然不合适,当直接称“陆地面积”。

领土是主权意义上的法律名词,而国土更着重海陆,含义也比较宽泛,尤其是“海洋国土”并不都有完全排他性主权即领土的性质。因此说,二者法律性质不同、空间形态不尽相同、表述的意义也有区别。

二、领海基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内海内水的一部分如同陆地领土一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领海也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标志着该公约在我国生效。为此我们的地理教材也应从法律上明确:我国的内海和领海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领海,是指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海岸基线”是过去的提法,现在应按《公约》修改为“领海基线”。1996年5月15日,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同时还声明将再行宣布其余领海基线。

“领海基线”是《公约》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沿海国家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算线和基准线。此线的确定意义极其重大。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港湾、领峡以及其它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叫内水。领海是位于领海基线以外,邻接于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为12海里。内海和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属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国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

3.陆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5.我国的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6.我国的最西是帕米尔高原。

7.我国的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

【篇二】人口知识点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63、8%,36、2%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练一练

1.2011福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28日发布。读图3“近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回答。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数约为

A.14亿B.13.4亿

C.12.8亿D.12亿

2.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占世界的30%B.我国人口西北多、东南少

C.我国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D.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B.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落实

C.人口增长失控D.自然增长率太高

【篇三】民族知识点

一、民族

1.民族含义与特征

1含义:民族是历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

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B、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

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

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

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外因;

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4三原则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意义:实行区域民族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小练习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A.维吾尔族B.藏族C.壮族D.蒙古族

2.人民币号称中国的名片。人民币上的景观素描浓缩了我国风景名胜的精华,人民币上的许多人物肖像是我国民族团结现状的写照。5元人民币上的人物肖像刻画的是藏族同胞和回族同胞,这两个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分别是在

A.青海和广西B.新藏和宁夏

C.新疆和甘肃D.内蒙古和新疆

3.泼水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A.汉族B.壮族C.傣族D.蒙古族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作业帮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作业帮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作业帮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fa2dfe58ee459432166d72cafc5067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d7a2e2a2f5cb4c752548f0f4dd377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