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关系析产问题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同居关系析产问题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同居关系析产问题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813e2a68011b6d8816f6a8f329a1343
同居关系析产问题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首先,明确一下什么叫同居。同居是指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不构成有效的事实婚姻的两性结合。
现实生活中,同居的人们越来越多,而同居后分手时的财产分割问题,也常常会困扰一部分人,特别是不掌握财产的一方,往往处于被动,如果启动诉讼程序解决,却会因为自己的举证不力面临巨大的风险。
笔者曾接触一案例,分析一下这个案件,就不难发现风险存在的地方。当事人是一男性,这儿简称张某,是一位退休医生,丧妻,有一成年女儿。张某在98年6月经人介绍认识了李某某,李某某是一位离异之人,有一女儿,在学校读高中。两人相识没有多久,便开始同居生活。张某利用自己的技术开了一个成人用品小店兼治性病,二人便依赖这个小店和张某的微薄退休工资生活。2000年1月,二人出资和李某某的妹妹共同修建了4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但所办的手续全是李某某妹妹的名字,没有房产证,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上修建的合同房屋。为明确自己的份额,李某某叫自己的女儿和妹妹签定了一份协议(当时李某某的女儿还在上大学,没有收入)。
张某有两位证人在法庭上出庭作证,证明张某与李某某的同居生活,但当李某某的律师和法官问到细节问题时,由于证人并非与他们共同生活,也就无法证明过分细节的东西。
案件由于张某的举证不力,对于同居关系,法院没有认可,三处房产,两处因为涉及第三人利益而未判决,一处被认定为婚前财产。
对于同居关系析产案件,首先面对的就是同居关系的认定,而证明同居关系的证据大部分是人证,与当事人过近关系的人作证,证明效力是有限的,而过远关系的,往往又不了解细节;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常常也是即使知道也拒绝出庭作证,所以,人证的问题,不能奢望。在同居之时,双方关系很好,以为以后彼此会长久,会有婚姻的结果;或者认为彼此是因爱情相聚,谈财产太俗,有意识留证据,是少量的人会想到的,不过这部分人,往往会将同居期间的财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没有法律意识,没有“理财”意识的人,法律有时也无法帮助他。正如上面的案例。其次,哪些财产是同居期间可以分的财产?
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非常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第十一条“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根据这两条规定和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是指由双方共同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双方共同产生的债权、债务,主要包括:(1)工资、奖金;(2)从事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应当归双方共同所有的财产。
在审判实践中,由于同居关系并非社会认可的关系(所以,法律名词是非法同居关系),许多审判人员在审案时的思维和婚姻关系的离婚财产分割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会认为如果财产在一方的名下,另一方主张是共同财产的,必须举出充足的证据证明,即使在认可同居事实的情形下;而离婚案件却是只要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如果没有双方的约定,即使是在一人的名下,也是夫妻共同财产(当然除遗嘱、赠与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作为法律规定:一般共有财产,这个术语本身是有问题的,共有财产只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没有“一般共有”这样的基本法律术语。不管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都属于共有性质,应该说,同居关系析产和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在法律的规定上并没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在执法中却确实感受到了不同。
[1]《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五条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八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