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说之治未病: 《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医养生学说之治未病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医养生学说之治未病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2f58a651648ef4307c7fac6bb97f7e0
中医养生学说之治未病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并指出,上古之时,懂得养生之道、重视并坚持养生的人,可以进终其天年,长命百岁:“今时之人”由于忽视养生,不善于养生,反半百而衰。
养生的目的在于增强自身体质,延年益寿以及预防疾病等。说到预防疾病,中医倡导的“治未病”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
说了这么多,治未病的意义在于哪里呢?前面说到孙思邈对疾病的分类,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是这样的: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医学教育|网整理。
那么针对这三种健康状态,治未病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为什么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体检呢?因为体检可以检查出平时观察不到的身体疾病隐患和异常状态,尽早将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因为这样的成本是最低的,当疾病显露出来再去进行治疗既浪费时间又花费金钱治疗效果还不一定好。而且现代的很多疾病病发后无法根治,逐渐演化成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又如艾滋病、癌症等更是没有特效药。对于这类疾病只有运用治未病的原则,预防为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全面准确把握“一取消三不再”的主旨要义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全面准确把握“一取消三不再”的主旨要义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37eda4c07aeeae84605a7a15a5a2ec1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鱼塘选择途径之媒体网络:案例分析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鱼塘选择途径之媒体网络:案例分析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ce4835f9b67d75eaf2d0ec0b8906c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