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慢性胃炎临床多发,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具独特优势。纵观历史医家之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我将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归纳为九法: 健脾益气法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929fcab2260021acccd91bb65ba1fe3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健脾益气法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有资料表明,慢性胃炎病例中脾胃虚弱或虚寒的病机占82.9%,健脾益气法既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体质,又可调节胃肠功能,解痉止痛,减少渗出,修复糜烂,促进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增生。
养阴益胃法
胃喜润恶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见于慢性胃炎。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从临床观察,萎缩性胃炎出现红舌或光净舌的几率高于其他病种,养阴益胃法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显消除作用。应注意养胃阴寓于通降中。
消食导滞法
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实验研究表明,消食导滞法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使其排出量增加,增强消化功能。
舒肝和胃法
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证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有热者选栀子、丹皮、浙贝母等;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研究证明,舒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化瘀散结法
肝气郁、脾气虚或病久不解俱能入络,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或瘀痰互结。证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暗斑点,脉涩。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证见偏实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偏虚者用调营敛肝饮,配化痰散结药更好。研究证实,慢性胃炎存在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性、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流变学改变。经调查102例患者,发现100%有瘀血表现。同时胃镜下可见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结节等,尤其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其瘀痰互结,胃络不畅的病机更突出,用化瘀药配化痰药更有意义。此外,活血化瘀法能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溶解血栓,抗纤维化,从而促进胃黏膜恢复。化瘀散结法还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有良效。
化湿清热法
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代表方有平胃散、三仁汤等。兼表证者用藿香正气散等;湿热互结者,用藿朴夏苓汤或黄连温胆汤。
补肾壮元法
“肾为胃之关”,肾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运失调,证见胃痛痞满胀痛,喜按,腰酸膝软。偏肾阴虚者可伴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红,脉沉细数;偏肾阳虚者可伴形寒肢冷,腹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偏阴虚者可与用左归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现代医学证实,慢性胃炎属自身免疫损伤,肾虚使血T细胞比值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发病。中药补肾药物可使壁细胞数增多,还具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可加强胃酸分泌,减轻炎症,改善病情。
辛开苦降法
饮食不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证见胃脘痞塞、疼痛,心口压痛,嗳气频频,呕吐泄泻,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或胃部受寒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症状。常见于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等加减。
清热解毒法
现代研究证明,慢性胃炎除饮酒、吸烟、不当饮食习惯等原因外,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重要致病因素。若按中医分型而论,实证中HP检出率为100%,虚证为76.7%,可见实证、热证多,而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不足型较高。常见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及糜烂性胃炎患者。用清热解毒法对HP有较强杀灭作用,并能促进胃黏膜恢复正常组织结构。近年研究发现大黄、黄连等53味中药单味及其复方对HP有较强抑制作用,而以清热解毒药为多。如大黄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清除HP作用;黄连对HP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有解痉作用。为此加用大黄、黄连、黄芩、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虎杖等药物,有肯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