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42831cd8aabc56a2fbb7352f8938ac2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主要是四时气候不正,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六经传变或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其发病特点是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较密切。因此,护理工作应根据这些特点进行。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对于外感发热的病人,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施护中有其根本的不同之处。
表热证为六淫或疫毒之邪侵犯皮毛肌腠,使卫气受遏,肌表得不到正常温煦,邪气闭阻,营卫不得宣通所致。其发病的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里热证为外感表邪内传人里,侵犯脏腑而成。如果阴分先虚为其根本,也可以出现热邪直入阳明或内传心包的里热证。可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进一步可出现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大或细数。
《素问。阴阳应象大沦》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在发汗的过程中,对汗的观察,护理得当与否,与表证的进退关系甚为密切。若服解表药后,汗出热退身凉,提示表邪已解,不必尽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服药后,汗出不彻,寒热未退,说明表邪未解,药力不济,仍需继服,以出微汗热退为度。
1.汤药宜热服或温服,以利发散驱邪外出。
2.服药后同时可鼓励病人进少量热饮料或热稀粥,并稍加衣被,以助汗出。
3扦出不能太过,以微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变。
4.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换衣,注意避风保暖。 5.此期不可用物理降温法:如冰敷,酒精擦浴或注射退热药(西药),容易导致卫阳不达,腠理闭塞致汗闭不出,使邪遏而伏里。
外感热病的极期,此时表证已无,转为里热,证见大热、大渴、大汗、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治疗上以寒凉清泄为主,护理上应根据热者凉之的原则,采取积极的降温及保津措施。
1.物理降温:此期间可用冰袋置于头部、鼠鼷部冷敷,或用中药煎水擦浴(如石膏水、荆芥水),以利温经通络,解除血管痉挛;以及酒精擦浴,冰水灌肠,针刺降温等。降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防止因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如果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转微细无力时,应立即停止降温,给子积极的保温及扶正措施。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津受损不严重;如果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说明热邪炽盛,津液大伤。还可以从皮肤的光泽、口唇舌苔的润燥、小便的情况去观察由于发热而致津液耗伤的程度,及时给予静脉补充液体,或多给清凉饮料及甘润多汗的瓜果。
3.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使热邪更甚。当热结大肠出现大便燥结时,可给予缓泻药物灌肠排便,以泻火排毒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