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食疗本草》 【拼音名】Chēnɡ Ròu 【别名】蛏肠(《纲目》)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原形态】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蛏肉-中药词典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蛏肉-中药词典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20c821b1a5bb084915cf4dfe8c206cd
蛏肉-中药词典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甘咸,寒。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①《本草求真》:入肾、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