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指适应病证,这在上节中已作说明,在中下篇更有具体介绍;灸法的取穴组方,其普遍规律在一般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其具体例子亦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故本节不作赘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灸法的操作要求--中医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灸法的操作要求--中医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b3864d8ef5d56b2e83e2a055c571b27
灸法的操作要求--中医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指适应病证,这在上节中已作说明,在中下篇更有具体介绍;灸法的取穴组方,其普遍规律在一般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其具体例子亦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故本节不作赘述。下面重点谈谈后面两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14种。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其次须因病而宜。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却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三、诱发灸感传导
近年来,安徽的一些医家提出灸剌激亦可和针刺激一样引发感传,并初步总结出引发灸感传的操作要点和灸感传的一些特征。从临床中观察到诱发灸感传导,对灸治疗效有一定帮助,现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操作要点
1.灸材 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 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二)灸感传的特征
根据已有的实践表明,灸感传导大致可分四个时相:
1、第一时相 感传先兆期。指灸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之际,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均受波及,然后再显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先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第二时相。
2.第二时相 定相传导期。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
3.第三时相 作用发挥期。对此时相,曾有医家作过形象描绘:“初只氤氲扩布,嗣乃弥漫升腾,凉者如同拂扇,热者可同熏蒸,或如蚁行旋转,或如气泄风生。体温每能下降,肿处可见皱平。既平烦躁,亦定呻吟。病热有轻有重,感应有减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生。”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将逐步减弱或消失。
4.第四时相 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也就是灸感传导最后一期 .大多至此,感传逐渐消失。但多可出现以下这些现象:感传在原处往还,或轮番出现;全身周流,上下连贯等。即所谓循经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以是另一患病部位。
灸感传导并非是每个患者或同一患者每次均可重复出来的,它既要求施灸者正确操作,细心体念;同时又有个体特异性。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和探索。
(三 )灸感病案举例
为使读者对灸感传导有一感性认识,现举数例验案如下。
例一 陈××,男,56岁,农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汤、黄芪建中汤及维生素等药物,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因近来劳累过度而发。刻下见腹部坠胀难忍,站立或饭后加剧,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钡餐造影示Ⅲ度胃下垂。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用五倍子和鲜蓖麻籽等量碾碎,做成直径为30mm、厚3mm的药饼。患者取坐位,将药饼盖在百会穴处并施灸,直至灸感出现,不拘时间和壮数,患者在艾灸40min后可相继出现似晕非晕的感觉,头热、脊柱热以至全身发热,有时下焦有上提之感。6次治疗后,症状大减,治疗12次后B超和钡餐造影显示胃体已恢复原位。随访1年末见复发。
例二 方××,男,52岁,教师,腰部疼痛1周。患者素有腰肌劳损,l周前因搬运重物腰部闪挫,继而疼痛难忍,牵掣右腿,经CT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暂时不宜作手法复位,遂用针灸治疗。刻下查体:见腰部平坦,腰肌痉挛明显,右腿抬高试验阳性。取命门及双侧肾俞穴施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30min后,患者即感背部以命门为中心热气呈片状层层向脐腹部扩布,随即全腹温暖,继而热流向下扩展足底,此后似有一股热流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在腰部和腿部流动。患者自述有难以形容的舒畅感,腰痛若失。每日1次,7次后已无任何不适。嘱患者再灸命门及足三里1个月以巩固疗效。
例三 李××,女,47岁,工人。患心律失常约10年。于10年前体检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并无其它不适。近1年来,感觉心悸,经多种方法治疗,效不显著。刻下见室性早搏9~11次/min,梦多,神倦乏力,左肩膀酸痛,左侧心俞穴附近常有冷感。穴位按压发现双侧内关穴胀痛,左侧为甚。治疗即在双侧内关穴上施灸,灸至40min时,患者自述热气呈团状向胸前区扩散,约50min时,左内关穴有一线热流沿手厥阴经上至锁骨下方传入心前区。经11次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嘱患者自灸半个月巩固疗效。
例四 王××,男,成年。风寒咳嗽已月余。夜间咳甚,同时脑中觉有声晌,引起头晕失眠。先灸少商,灸感约有一指粗细,沿太阴经入胸,当行抵左乳上方后,即均匀扩布二肺,同时口中有艾的气味呼出。约10min左右感应消失,胸部即感轻快。随即又灸左至阴,灸感自足背外侧始,由外踝前缘经小腿外侧,过膝,在股后经臀部中央,沿脊柱外侧约2横指,从后脑上至头顶左侧,头部发生清凉感 ,脑中晌声即止。灸感扩展至左目上方,即隐约消失。第二、三次灸治时,灸感传导同上。症状减轻而停灸。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的学习和整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的学习和整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9470946de6296e1813ed1ed5efc14ba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太阳病治后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太阳病治后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12a794125bbeee1af6f88928d4d91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