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财产性的诉讼,而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则较为少见,也有不少原告在起诉中要求被告赔偿财产损失的同时,要求其支付精神损害费,而往往后者会被法院驳回,这就需要对民事侵权的损害赔偿标准及范围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以下将由树图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82632c6ca56031a99b4ecafd33c6ed6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精神赔偿解释》规定了三种不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
(1)对于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死亡赔偿金;
(2)对于造成残疾的,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
(3)对于侵害人身,没有造成死亡残疾后果的,应当赔偿精神抚慰金。
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时,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严重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五个等级;一般性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分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个等级。
实际操作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供参考,因为各个地区,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及相关的地方性条例的规定不一致,因此目前为止关于数额的确定只能依据以上的几点素法官主观裁量确定。
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是指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这一问题在审判实践中长期存在争论。按照侵权法的基本理论,因侵权致人损害,损害后果包括两种形态:“财产损害”与“非财产上损害”。
前者指实际财产的减少和可得利益的丧失,后者指不具有财产上价值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害”。精神和肉体,是自然人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然人享有人格权益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决定了精神损害与自然人人格权益遭受侵害的不利状态具有较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采取限定主义立法模式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民事法律,一般都将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限定在以自然人的具体人格权利为核心的相关民事权益中,其立法本意,一方面在防止过分加重加害人一方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
1、侵权行为。在此需要总结的是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侵权行为侵犯的权利范围。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的权利客体范围是人身权和特殊条件下的财产权。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和监护权等身份权,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将隐私也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益加以保护。
2、主观过错。过错作为民事侵权责任构成的基石,在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中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所谓“无过错无责任”,即一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观条件要求侵权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
3、损害结果。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后果一定要是“严重的”。实践中,精神损害后果的严重与否,不仅成为精神损害赔偿主张是否成立的关键,其严重程度更成为判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标准之一。
4、因果关系。这要求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应当注意,在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精神损害具有强烈的专属性,精神损害的痛苦是因为侵权行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而产生。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