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目又不想自己实施时,可能会教唆他人去做。那么,教唆一定犯罪吗?教唆罪要有证据吗?教唆犯和间接正犯区别是什么?针对这几个问题树图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教唆一定犯罪吗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教唆一定犯罪吗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d77fc3dff3d2c8256702860131ce278
教唆一定犯罪吗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教唆不是一个单独的罪名,教唆他人实施什么犯罪,就以什么罪名论处。法律上并没有教唆罪的定义,而只有教唆犯,对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实际危害,即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交通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就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按照刑法关于主犯的处罚规定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一受坏人教唆而陷入犯罪的歧途,所以教唆未成年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打击坏人,对他们的腐蚀法律做了特别的规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重新或者减轻处罚。
所谓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最包括两种情况,
1、是教唆犯的教唆,没有起到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没有实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没有实施其他犯罪,其教唆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危害结果。
2、是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而犯了其他的罪,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教唆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由于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所教授的罪,教唆犯的。教唆行为尚未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或者虽造成危害结果,但与其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而对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出发,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教唆犯犯罪成立条件必须有以下两点条件:
1、必须具有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教唆行为。也就是用劝说、怂恿、利诱、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无犯罪意图,或虽有犯罪意图但不坚定的人,使他人接受自己犯罪意图,坚定犯罪的决心,以达到犯罪的目的。如果是对已经决定犯罪的人再用言辞鼓励,促其顺利实施犯罪,该种行为属于帮助犯罪,不属于教唆犯。
2、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过失不能构成教唆犯。即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起他人产生犯罪的意图,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他人去犯罪。如果由于言词不慎,无意间说的一些话,引起了他人的犯罪意图,导致了犯罪的发生,不能认为是教唆犯。
主要区别:间接正犯不一定是属于共同犯罪,二教唆犯是属于共同犯罪的种类。
1、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已的犯罪目的的人。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
2、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九条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PRAGMATICS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PRAGMATICS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c88b9d082a71ef59715fa269758e09b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5、犯罪未完成形态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5、犯罪未完成形态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ac89e5d9b117aa08f34163c5e5fd6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