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所谓的精神残疾或是痴呆人,即所谓的智力残疾,其本人即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应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下面由树图网编辑在本文为您详细介绍。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保障残疾人诉权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保障残疾人诉权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f43ea490eeede2487c5c01e2225c1c2
保障残疾人诉权需要注意的问题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由于残疾人存在人体组织、生活功能等缺陷,特别是一些重度残疾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志,生活不能自理,一旦他们的生活权益受到侵害,其亲属或有关其他组织,就会出面代他们维权,而这些亲属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认为受害人不能表达其意见,就常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取代受害人为原告,这种行使诉权的方式是不合法的。我国法律赋予公民法律上的人格权,规定每个公民自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同样,也具有诉讼权利能力,残疾人虽有各方面的缺陷,但他们和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一样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因而无论任何组织或个人在为维护残疾人利益而提起民事诉讼时,均应以残疾人本人为原告。
诉讼代理人分为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三种。残疾人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所谓的精神残疾或是痴呆人,即所谓的智力残疾,其本人即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应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法定代理人可以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独立、充分地行使当事人的一切诉权,并在诉讼活动中可以处分实体权利。涉及上述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的残疾人的民事诉讼程序启动后,若作为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之间相互推诿,不愿履行代理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即为指定代理人。由于我国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有区别,目前尚无在民事诉讼中为当事人指定法定代理人以外的其他人为代理人,故在民事诉讼中,不能由人民法院硬性指定律师等为代理人。但有些法定代理人确实存在危害残疾人的利益,为了充分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人民法院可以尝试对这类身有残疾的当事人指定承担法律授权义务的公职律师为其代理人代为诉讼。除以上的无诉讼行为能力的残疾人以外,其他残疾人,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等,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特别授权。此种情况,要办理诉讼委托书。
当事人的诉称表现为出具的诉状内容,以及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中的表述。凡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残疾人作为原告,就可以本人名义向法院陈述案情及提出诉讼请求,因此,诉状是以原告本人口吻,举证也是原告自己,法院裁判文书中的表述也应是“原告诉称”。但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的,这种代理诉讼形式已不仅仅是“参加诉讼”而己,而是“代为诉讼”。故法定代理人可以站在一个为他人维权的角度,不以原告的口吻,而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为原告维权,比如在为原告提出诉讼请求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我要求被告向原告承担赔偿责任”。类似于目前正在探索的人民检察院为了公共利益作为民事诉讼原告提起的公益诉讼,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中当事人诉称、举证部分可以表述为:“原告法定代理人诉称”、“原告法定代理人举证”等。
涉及残疾人的民事案件,必然经过庭审程序,除了代理人出庭为残疾当事人陈词以外,残疾人本人仍可行使陈述、辩论等权利。因此人民法院要充分保障这个特殊群体的诉讼权利,在庭前准备中,认真研究,周密安排,为言语残疾的当事人提供哑语手势翻译。庭审中,要通知翻译人员当庭翻译,对听力残疾的,要及时传送所有诉讼材料让其当庭辨认,并用投影、视频技术打出所进行的各个庭审环节,让残疾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