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当被告收到原告的起诉状时,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你可以委托律师书写答辩状,也可以自行书写,一般民事诉讼答辩状模板是怎样的?答辩状书写注意事项有哪些?针对这几个问题下面树图网小编为您解答疑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民事诉讼答辩状模板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民事诉讼答辩状模板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20c1e4ee763aa377e5fbcf8687a1a90
民事诉讼答辩状模板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答辩状的内容包括了首部、正文、尾部和附项。
(一)首部。写答辩状名称,"民事答辩状"或"答辩状".
(二)正文
1、答辩人一栏:标题之下,直接列写答辩人的基本信息情况
写明答辩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职务、单位或住所,还应该写上电话等联系方式,凡有代理人的,另起一行列写代理人,并且标明是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还是委托代理人;接着写明代理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或职务、单位或住所。是法定代理人的,还要写明其与答辩人的关系。如果委托律师代理,只需写明其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也可以不写明代理人和律师,在委托上列明,将委托上交给法院。
2、案由。主要写明对原告(或上诉人)为何案件起诉进行答辩;对于何时收到起诉状副本(或上诉状副本),可写可不写。具体写法如:"答辩人因原告(或上诉人)
提起(案由)诉讼一案,现答辩如下:……".或者写:"答辩人于年月日收到你院转来原告(或上诉人)提起之诉一案的起诉状副本(或上诉状副本),现提出如下答辩:……".
3、答辩的理由。这是答辩状的主要部分。或者说是关键部分。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不实之词进行反驳。客观事实是构成行为性质和判断是非的根据,虚构的事实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要想澄清是非,否定对方的诉讼请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指明其所谓"事实"的虚假性,并叙述案件真实情况。同时出示关键证据。
(2)、针对举证错误进行反驳。证据与案件事实密切相关,证据虚假,必然反映事实的虚假或论辩的荒谬。因此,用确凿的证据,反驳对方诉状举证的虚假、说理的不当,是反驳诉讼请求最有利、最简捷的方法之一。
(3)、针对论证错误进行反驳。对方无礼的诉讼请求,难免在说理时暴露出语言思维的逻辑混乱,观点与依据的互相矛盾、不合法理或违背常理等破绽。答辩状若第一章婚姻家事诉讼能准确而尖锐地指出这些漏洞,常常可以"出奇制胜",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被动局面。那么,答辩人完全可以建议法院驳回对方的诉讼请求。
(4)、明确提出答辩意见和请求。论证答辩理由的最终目的是提出答辩意见和主张。应在辩驳的基础上,综合答辩内容要点,提出具体主张,部分或全部否定对方的诉讼请求。一般写法是另起一段,用承接词"综上所述",引出答辩内容要点,最后提出答辩要求。
(三)、结尾
1、致送机关,分两行写:"此致某某人民法院".
2、右下方写:答辩人:(签名和盖章),并注明年、月、日。
3、附项应写明:
(1)、本答辩状副本份;
(2)、物证或书证(名称)件;
(3)、证人(姓名)(住址)。
答辩状就是被告反驳原告所诉事实和理由的书面书,其作用在于驳正眼膏所诉的无理请求,让法官更为深入地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答辩状可以是书面,也可以当庭口述。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1、不要使用过激言论。谁对谁错自有法官评说,故所用词语尽量选择中性词,特别是针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的侮辱性词语千万不能出现在你的文字中。因为答辩状是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写的好坏是水平问题,使用过激言论和侮辱他人,则是人品问题。
2、不能产生歧义。答辩状的内容尽量少使用修饰的句子,书写的文字要端正,语句要通顺,条理性要强。最好诉状是打印的。因为使用过多的修饰词语,容易产生歧义。
3、有争议的一些事实尽量不在答辩状中表述。答辩状书也可以说是一份证据,属于自认,而要推翻自己的自认,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才可以。因此,答辩状的书写一定要精炼,说多了反而被原告抓住把柄。
4、答辩状可以不写,但如要反诉,反诉状却要按时提交。有些纠纷本来很难确定是非,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恶人先告状也是有的,故你在应诉时,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反驳或反诉。反驳是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驳斥或者否认,而反诉也就是你反告他。需要立案,需要缴纳反诉费(反诉费减半收取),反诉状与起诉书的写法基本相同,在提交反诉时,应当提交证据。
5、注意核对确认原告提交的证据。写答辩状除了针对原告的诉状所陈述的事实进行反驳外,应当结合原告提供的证据的真伪进行反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