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数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140207459 浏览量:1072023-07-19 23:04:37
已被使用13次
查看详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解题思想,通过将公式形式的数学题转化为模型,可以使数学题变得直观易懂,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意识和解题能力,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扭转教师的观念,接受模型思想,并将其融入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意识,建立模型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活用先进技术来展示数学公式,使其贴合学生兴趣,多样化地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对不同公式产生独特记忆,加深印象,并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情境,选择贴合学生兴趣和生活元素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独立实现数学建模,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大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模型思想基本概念及作用

(一)模型思想的概念

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解题思想,将公式形式的数学题转化为模型,这样就能让数学题变得直观,易于理解。模型思想中数学题的公式、模型展示形式优劣互补,相辅相成,就可以让学生学习难度下降,同步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这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模型思想在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意识。另外,通过数学模型,学生的解题能力(该能力就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核心)也会增长,可见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值得推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模型思想的有效方法

(一)扭转教师的观念

本质上,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因此教师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融入模型思想的主要方向。面对这种情况,建议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树立新教学观念,使得教师观念扭转,接受模型思想,并将该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

(二)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意识

模型思想的教学积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意识,这是模型思想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活用先进技术展示数学公式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教师活用先进技术来展示数学公式,且公式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兴趣,多样化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同公式产生独特的记忆,且印象非常深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例如,某教师在圆面积公式S=π×r2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该公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展示,展示中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为基础,展示了一个圆,然后借助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展示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介绍了圆面积的求解公式,学生也对此有清晰记忆。同时,该教师还通过切割、拼接、观察比较、推算转换的方法对公式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多样化介绍,让学生对公式有了清晰的了解,并懂得了如何将圆面积公式转化为模型(转化方法就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引入生活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模型思想中的数学建模方法,教师除了要贴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以外,还要选择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在该情境中让学生独立实现数学建模。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两种形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学生的很多玩具上都有这两种形状,随后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某个玩具为基础,提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并展示其推导过程,这时需要再使用一个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独立建模,甚至可以将独立建模设置为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五)培养学生的模型解题能力

在以上三大策略的循环作用下,学生基本能掌握模型思想,至少能将现阶段数学知识转化为模型,但单纯的建模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完成解题,因此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模型进行解题的能力,这也是模型思想培养中的要点。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主题(主题并非问题)与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在主题中列出一个符合知识点的问题,并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最后根据模型解决这道题目,此举能够加强学生使用模型思想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模型思想的培养力度。

(六)转变师生地位,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培养路径上,不建议教师采用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自身地位与学生调换,让学生成为主导者,而自己则作为引导者来展开教学活动。

如在四则运算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提出1+1=2的模型,并根据模型来讲课,讲解在该模型中x是因子,代表公式中的1,而y是x相加的总和,代表公式中的2,这样学生就会对模型思想有所了解。

(七)展示模型思想,树立初步概念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展示模型思想,在学生脑海中树立初步概念,因此如何展示思想,并保障学生脑海中能形成概念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同样以1+1=2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模型,也可以先展示公式,如此循环后学生会对模型思想有一定了解,这时教师要提出一些简单的训练题,例如3+2=5可以转换成什么模型、3×6=18可以转换成什么模型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形成初步概念。

(八)引入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动模型思想深入

在初步概念形成后,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注重自身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教学方法都不能转变当前师生地位,且要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随后提出符合学生兴趣取向的题目,类似于“你距离篮筐有15米,你总共垮了13步正好到篮筐下,请问你每一步跨了多少米?”(假设学生爱好篮球),这种方法能借助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题目要求开始尝试将其转换为模型,再通过模型寻求问题解法,即15÷13≈1.15m。

(九)深入学生生活,布置课外任务

在教学总结路径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自由讨论,同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以外,还要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这些任务要贴合学生生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模型思想,

(十)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验证数学模型

假设与检验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是获取新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必经之路。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不仅要有严格的推理、建构的过程,更要经得住实际的考验。

例如,在探究“植树问题”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经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建构模型:全长÷间隔长度=棵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这一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却出现了问题,这是因为根据现实情况,一条路的两端也是要栽树的,这一模型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种情况。针对此,教师要求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学生再次回归问题,继续利用线段、表格等数学工具呈现实际情境,并增加考虑的条件,形成新的数学模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两端栽)。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回归实际情况进行检验,验证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是否相契合。通过这一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检验在建构科学有效的数学模型中有重要意义。验证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可以打破思维定势,重新回顾建模过程,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推理过程优化数学模型。这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十一)设计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

建构数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一直以来,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都存在“知识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许多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学来何用,也没有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让学生体会运用数学模型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师为学生出示例题:小明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小李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小李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通过讨论,上述问题可以概括总结为: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这样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可以列出方程:如果小李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则有12.8/8=x/10,所以x=16,通过检验可知这一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相应的变式:小王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呢?在分析变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之前的例题思考哪些条件变了,哪些条件没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变式中的条件和问题变了,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未知数进行计算。教师将数学模型应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并交流订正。这样的教学设计强化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迁移思维,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以致用的途径,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十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思想的生成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验证、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构建数学模型,深化对数学模型的体会,从而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出学生的问题:小明一家去商场买了几件新衣服,(用课件展示衣服图片)这里总共有多少件衣服?几件上装?几件下装?上装和下装只能各穿一件,这些衣服可以怎样搭配?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不同意见,如短袖配短裙、短袖配长裤、短袖配长裙、外套配短裙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你来为小明一家搭配衣服,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出搭配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进入数学建模活动。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之前的无序搭配进行点拨,让学生通过编号按类呈现,感悟有序,体会符号的简洁,为构建数学模型做好准备。在搭配中,有的学生将下装用字面表示,然后先固定下装,用一件下装去搭配上装,再按顺序一一写出搭配方案,最后用抽象的符号完成搭配,并计算出方案数量。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经历从无序搭配到有序搭配的转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搭配衣服,进而清晰地展示用字母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最终根据搭配方案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数学建模的过程,既突出了数学建模的实践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模型思想基本概念及教学作用,提出了模型思想培养路径及策略。通过研究可知,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值得推广,对此根据文中路径采用相关策略可实现目的,能让模型思想逐步深入学生脑海,成为学生思考问题、解题的习惯,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