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特点与体系发展详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基理论绪论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基理论绪论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a8053e458b9526d99cf20a32b6cebfa
中基理论绪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理论、实践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
自然科学为主体,吸收多学科先进科技成果
人-自然-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概念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联系性和功能的一致性,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形神一体观
概念
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
神,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精气神一体观(类似上一个)
概念
形体功能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三宝“
精
气
神
病机变化整体性
内脏有病,必然表现与相应形体官窍
脏腑病机上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防治整体性
由外察内,由表知里
整体层次上对全身局部调节,使之恢复常态
养生康复整体性
形健神旺
神清形健
子主题 2
理论体系的定义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阴阳五行学说
思维模式
象思维
系统思维
变易思维
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理论核心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
治疗特点
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形成条件(战国至两汉)
社会文化
科技技术
医药实践
古代哲学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
中医现存最早经典著作
分为《素问》《灵枢》
意义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基础理论
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
在疾病防治上提出“治未病”
专篇讨论了医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
《难经》
成书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
意义
“寸口诊脉”
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与发展
补充《内经》
《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第一部辩证论治专著
张仲景所作
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意义
外感、内伤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意义
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中药学”四气五味“奠定基础
”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中药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体系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脉经》
晋·王叔和
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
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肘后备急方》
晋·葛洪
中医学第一部临床急诊著作
《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
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南宋·陈言(陈无择)
三因理论
外因:外感六淫
内因:七情内伤
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河间)
热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
病由邪生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攻邪派
李杲(李东垣)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论
朱震亨(朱丹溪)
相火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
明清时期
温补学派
赵献可(赵养葵)
命门为人生之主
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
张介宾(张景岳)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性
温病学派
吴有性(吴又可)
《温疫论》
创”戾气“理论
王清任
《医林改错》
发展了淤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淤血病症的有效方剂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