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行业/职业模板其他政府经济学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政府经济学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好困💤 浏览量:762023-11-20 10:28:09
已被使用9次
查看详情政府经济学思维导图

政府管理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讲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政府经济学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政府经济学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0119c64d7d81f6aea04260f058a69c9

思维导图大纲

政府经济学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第一讲导论

一、政府经济学定义

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政府经济学也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即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

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例如国有企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二、政府经济学研究对象

公共部门(政府)的含义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中央政府

二是广义政府(+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三是为称为统一公共部门(+非金融公共企业)

四是被称为广义公共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

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三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

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研究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政府经济学有新旧之分,所谓的旧政府经济学就是财政学,新政府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经济学。

四、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关联

(一)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政府经济学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它还研究财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增加的两个领域:关于公共选择和政府经济决策的内容,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面采用了现代经济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二)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它把政府看成是一个单体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三)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它把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经济稳定。

(四)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帕累托最优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五)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政府经济学一方面从非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也向其他非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渗透。 ●政府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为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而引入的,它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同人们的政治投票联系在一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生产多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公共产品,来选择合理者的政府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财政收支、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经济政策等。 ●这一系列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范。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问题。

五、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经济计量模型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讲政府与市场

本讲重点:狭义的政府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市场是指商品和劳务买卖双方自由交换的场所和机制,它体现生产者之间互相交互劳动的经济关系。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见解。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放任主义、政府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演变。

一,政府与市场的概念

(一)政府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议会、内阁、总统、法院等机构都属于广义概念上的政府。 狭义的政府: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二)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指商品和劳务买卖双方自由交换的场所和机制,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演变

(一)重商主义理论

1、重商主义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司塔福特《对本国同胞若干不平意见之批判的记述》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英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宝库或对外贸易平衡

2、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1)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2)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3)一个国家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贸易来取得(4)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政策主张: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1)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2)发展对外贸易垄断(3)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4)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二)自由放任主义理论

1、自由放任主义概念

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并且反对政府征收除了足以维持和平、治安和财产权以外的税赋。

2、自由放任主义的主要思想及政策主张

主要思想: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被认为是纯粹的、经济上的自由意志主义的市场观点,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是更适当而更迅速的方法,将能省去任何由政府运作所造成的效率。

政策主张:主张政府对于民间经济如价格、生产、消费、产品分发和服务等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的更好(更有效率)。 •斯密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认为政府的活动并不创造物质财富,属于非生产性劳动。

3、自由放任经济体制基本特征

1.自由竞争 2.消费者主权 3.政府的天职是“ 守夜人” •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三)政府干预主义理论

主要思想

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需求;通过税收来鼓励投资;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地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

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其人

萨伊定律

有效需求原理

《通论》的贡献

•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把国民经济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提出了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 •明确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四)新自由主义理论

1、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1)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2)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 “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3、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而且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2、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

•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观,主张应迅速把公有资产低价卖(或送)给私人。 •2、多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观,否定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大私有制具有经济剥削性质,贫富两极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现象。 •3、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观,把国家的作用仅限于“守夜巡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4、主张一切产业都无须保护,高新技术和建设资金也完全或主要从外国引进,比较赞赏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路子。

(五)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特征

一是采纳了新古典方法中的“理性预期” 假设,致力于构建一个将工资和价格刚性理性化的模型。 二是以各种现实经济的不完全性(例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市场、异质劳动、不对称信息等)来解释经济的波动现象。 三是在价格刚性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

三、市场经济与政府角色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二)市场失灵于政府弥补市场的角色

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引起的。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即市场机制发挥最佳功能所要求的若干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往往不具备或不完全或不充分,由此引起市场失灵。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差别产品、交易成本。特殊行业:规模经济、自然垄断)、2公共产品问题、3外部性问题、4市场的不完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互补市场,新兴高科技产业)5偏好不合理—优质品、劣质品问题(教育、香烟)6消息的不完全(信息经济学)7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8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

(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1调控人角色2公益人角色3管制人角色4仲裁人角色5守夜人角色

(四)政府的经济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1)公共支出(1提供供给不足的产品: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产品、优质品2财政补贴3政府购买支出

(2)政府税收

2、收入分配职能

•税收—转移支付制度 •累进所得税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 •对奢侈品征高税率,对日用品补贴,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3、稳定经济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累进所得税 –失业救济金 –农产品价格

(五)政府失灵的表现

1有限信息2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3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4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六)政府与市场的三种模式

1、政府干预型市场经济—美国

2、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日本、韩国

3、社会市场经济—德国

第三讲政府经济职能与管理职能

本讲重点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本讲主要介绍了政府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概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有限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了提出了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我有效途径。一政府经济职能,二政府经济管理效能

一、政府经济职能

(一)政府职能概述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总任务及其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负担的指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1、经济职能的含义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

2、经济职能的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再分配职能

(3)稳定经济职能

(4)市场管制职能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内涵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直接控制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模式,建立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将政府职能转化为实现宏观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调节社会收入差距。

二、政府管理效能

(一)政府经济管理的有限性和有效性

1、政府经济管理的有限性的内涵: (1)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 (2)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职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 (3)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 (4)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2、政府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的内涵 政府的有效性:是指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能否有效地履行一般政府都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能。 (1)高效率; (2)强效能; (3)有效益。

(二)政府失败的表现与改进

1、政府失败的表现

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期望政府嫩构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确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1)政府的政策偏差; (2)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3)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 (4)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 (5)政府的寻租活动

2、政府失败的原因

(1)社会对政府的需求往往被夸大和扭曲;(2)政府供给的特征是政府供给缺乏成本约束。

3、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

(1)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的边界; (2)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3)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 (4)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 (6)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7)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府管理活动的透明度

第四讲政府经济管理方式

本讲重点 为了完善市场配置功能,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基础上日益衍生出了其他一些非市场形式的政府制度安排。这种政府制度安排从总体的内容层次上可以区分为:针对市场经济总量非均衡而由政府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针对市场失灵而由政府进行的微观经济管制,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三类。与政府的这三种经济管理职能相适应,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方式也有三种,即宏观调控、政府管制和微观管理。本讲主要介绍了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同时特别介绍了我国政府对市场进入实行管制的主要手段——行政审批制度。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要掌握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政府管制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府管制和行政审批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

一、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概述

1、宏观调控的含义与内容

(1)宏观调控,一般是指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等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态进行预期(计划)性或即期性的调节或控制,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收入公平分配及产业结构协调均衡。

(2)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1保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防止出现“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市场疲软”或“需求膨胀、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这两种不正常状态。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

(1)在管理形态上,宏观调控以总量管理为主。 (2)在管理对象上,宏观调控以价值管理为主。 (3)在管理手段上,宏观调控以参数调节为主。 (4)在管理方式上,宏观调控具有间接性。 (5)在管理过程上,宏观调控呈现出动态性。

(二)宏观调控运用的主要经济杠杆

1、价格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

(1)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方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2)调节产品流向,平衡产品地区间的供求; (3)引导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4)调节部分国民收入分配,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5)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6)调节外贸进出口,以增加外汇和保护国内

2、税收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

(1)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结合; (2)调节不同部门、行业的留利水平,促进生产结构合理化; (3)调节企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促进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4)调节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经济效益,促进它们共同发展; (5)调节国内外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开放

3、信贷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

(1)调节存款利率,广泛筹集闲置资金; (2)调节信贷投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 (3)控制货币投放,使货币流通量与商品可供量相适应; (4)调节信贷资金使用条件,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金。

(三)我国的宏观调控

1、体制转轨时期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不到位,经济秩序混乱; (2)宏观调控失调,总量失衡、结构失调矛盾突出; (3)宏观调控实力不足,调控乏力; (4)宏观调控目标分散,调控联动性差。

2、宏观调控质量的提高

(1)政府宏观调控质量的含义

所谓政府调控质量,是指各级政府组织、指挥、调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优劣程度。

(2)提高宏观调控质量的主要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多元化调控体系; 2)实行制度化分权,巩固分级调控体系; 3)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实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 4)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将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政府经济性管制

(一)政府经济性管制概述

1、政府管制的含义

政府管制,指的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测或特殊行为。 政府管制包括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两大类。

2、政府经济性管制的主要领域

(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自然垄断领域,指的是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希缺性等原因,使生产者仅被限定为一定或极少数几家公司的产业。 (2)对信息不对称行业的准入管制。

(二)有关政府经济性管制的主要理论

1、公共利益理论 2、管制俘获理论 3、组织与制度理论 4、公共选择理论 5、综合管制理论

(三)政府管制失灵和放松管制

1、政府管制失灵的表现

(1)价格管制使得由亏损压力造成的正向激励机制失效,是企业不仅对搞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不感兴趣,反而还会由此引致各种扭曲行为。 (2)进入管制在现实中成为限制正常竞争、保护垄断者既得利益得制度安排。

2、放松管制

放松管制有两层含义:一是完全撤销对被管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使企业处于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二是部分地取消管制,即有些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被取消,而有些规定继续保留,或者原来较为严格、烦琐、苛刻的规则条款变得较为宽松、开明

(四)我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

1、我国政府经济性管制的主要内容

(1)对公用事业的管制; (2)对邮电、广播事业的管制; (3)对交通运输产业的管制; (4)对金融的管制; (5)对建筑业的管制; (6)对盐业的管制; (7)对烟草业的管制; (8)对价格的一般性管制; (9)对不正当竞争的管制

价格控制的后果说明

(1)价格可以平衡需求与供给,依靠价格机制调节市场活动是更为合适的经济行为。 (2)政府实行价格控制并不是有效的手段,一般会妨碍市场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 (3)更好的方法是:对穷人提供住房补贴以加大需求、对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培训或者对雇用非熟练劳动力的企业提供补贴。

2、我国政府管制制度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1)垄断权利滥用; (2)进入管制过严; (3)对竞争性行业的管制不到位; (4)竞争不正当。

三、政府审批制度

(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

行政审批是政府行政机关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准予其从事某项事务或活动的行政行为。 行政审批制度,包括行政审批的设定权限、设定范围、实施机关、实施程度、监督和审批责任等内容。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1)行政审批为腐败行为和权利“寻租”提供了土壤; (2)审批助长垄断; (3)审批太多,造成政府越位。

(三)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1、行政审批改革的原则

(1)合法原则;(2)合理原则;(3)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2、当前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度

(1)政府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整体思路; (3)中央国家机关目前尚未正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影响省级和省级以下政府机关的这项改革难以到位(4)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5)一些地方目前保留的审批项目大都与收费有关,而取消的审批项目大部分是一些不收费项目,甚至出现一边改革一边蔓延的反常现象; (6)法律法规不完善,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找不到适当的法律依据。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1)行政审批事项和范围要由法律规定 (2)审批制度改革要注重市场规则。 (3)行政审批制的改革要适应WTO的规则和要求。 (4)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制度创新的力度。

第五讲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

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一)宏观调控

本讲重点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本讲介绍了宏观调控概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一、宏观调控概念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使宏观经济保持或趋向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永不休止的过程.

(二)宏观调控的特点

反周期(或熨斗)作用   冷却过热、加温过冷。 中医治病的原理 诊断(各种指数的望闻问切)  处方(扩张与紧缩)  调理(时机与力度)  保养(未雨绸缪)。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 ⑴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 ⑵奔腾的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 ⑶恶性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   雇工受损,雇主受益;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 可预见影响小,不可预见影响大。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目标之间的互相关系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 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适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不适应:经济增长→对劳动需求相对下降。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对外贸易逆差。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 注意各目标之间的协调; 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1.需求管理政策 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供给管理政策 是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政府对总需求的调节表现为:当总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的水平。

“相机决策”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

2、供给管理政策

(1)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政策工具:①工资-物价冻结 ②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③税收刺激计划

(2)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政策工具:①人力资本投资 ②完善劳动力市场 ③协助工人进行

(3)经济增长政策

经济增长政策:旨在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政策工具: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②资本积累 ③技术进步 ④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二)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工具

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工具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

变动政府转移支付

变动税收

变动公债

二、财政政策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制度性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

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自动减少对国民收入各种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衰退,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例如: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行动性财政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

内容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运行机制

1.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2.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特点

子主题 1

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两种理财思想

传统理财思想主张: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预算。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在经济繁荣时就必然出现财政盈余——周期平衡预算。

赤字财政与公债

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往往在经济衰退时形成。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政府借债来加以弥补 •政府借债分两类: 一类是向中央银行借债——货币筹资 (增发货币) 一类是向公众借债——债务筹资

“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是“爷爷花了孙子的钱”;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三、财政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1、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减少量,即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量因价格上涨而减少,使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随之减少 。 •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导致投资水平下降,消费随之减少

2、政策时延问题

3、预期对政策的影响

4、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四、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三个因素: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三)货币政策

一、关于银行的基础知识

●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机制——货币创造乘数 ①准备金制度 ②银行贷款转化为客户的活期存款 ③货币创造乘数:Km=1/a

二、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工具

含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调节总需求,以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措施。

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经常使用。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不经常使用。 •道义上的劝告。

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1、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业。扩张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增加总需求

2、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紧缩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总需求

四、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困难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 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凯恩斯陷阱 •政策时延问题 •预期对政策的影响 •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各项政策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或措施组合。

2、宏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特点的比较

猛烈程度不同 政策效应时效不同 政策发生影响的范围大小不同 政策受阻力的大小不同

3、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

4、财产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一国经济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前即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 •一国经济赤字过高影响投资形成时,可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搭配。

六、我国宏观调控实践

第六讲公共产品理论

本讲重点市场规律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一般而言,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本讲以此为出发点,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比较出发,介绍了公共产品的特点、分类,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及其障碍,同时分析了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方式以及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

一、公共产品概述

(一)公共领域分析

1、公共领域的历史追溯

公共领域是与私人领域相对而言的,对二者的考察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城邦和家庭。使人生活在一起的推动力使生活领域的多种需求,这一点使公共的状态成为可能。

2、公共领域的理论研讨

汉娜·阿伦特最早涉足公共领域的探讨,阿伦特区分了私人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认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于政治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雌雄同体的领域”。 哈贝马斯讨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发展的一般过程,为当代自由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或批判的模式。

(二)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1、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 竞争性是指对于任意给定的私人产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的个人消费,改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大于零。 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

2、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定义

现代经济学中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发展的萨缪尔森式的定义:公共物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non-exclusive)和非竞争性(nonrival)的物品。 物品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成为判断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标准。

消费的非排他性

指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便有众多的受益者共同消费这一物品,要将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是不可能的或无效率的。 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是技术上的不可能性,二是经济上的无效率。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包含三层含义: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行却成本过高。 ➢任何一个人自己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这种消费加以拒绝。 ➢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如果在某人消费之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减少了,那么就等于部分地排他了。

消费的非竞争性

指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机会和消费数量。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由利益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利益不可分割性,这使增加一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当一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所有的社会成员消费时,只要某个人消费该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排除任何一个能从其中享受边际利益的人,都会违背帕累托最优原则。

(2)公共产品的分类

1)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 2)准公共产品。不纯粹的公共产品,包括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 3)俱乐部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 4)共同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

公有地悲剧问题 结论:当一个人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的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管制的方式减少其使用,从而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公共资源变成私人物品来解决。

(3)公共物品的类型

3、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 •消费非竞争性: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灯塔,国防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不拥挤的桥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1、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纯粹公共产品的需求

纯粹公共物品的最佳产量

纯粹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

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率

(二)公共产品均衡机制

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 •公共产品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整个公共财政学就是围绕公共产品展开的。 •这个部分分别介绍公共产品提供的几个经典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背景之下公共产品最佳提供的最优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

1、纯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模型 Ø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水平由市场供求之间的均衡决定,公共产品的特征使这一分析充其量只是概念上的。一方面,非排他性特征使人们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产生隐瞒自己真实意愿的动机,即“免费搭车”现象;另一方面,非竞争性意味着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产品提供的效率原则要求按边际社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零价格必然使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必须由政府介入。 Ø那么,政府应该提供多少公共产品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呢?依据又是什么呢?

庇古模型

•庇古(A.C.Pigou,1877-1959)运用功利主义方法,研究了一个人为一种公共产品支付税收的问题。他从基数效用理论出法,指出个人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受益(获得效用),但效用是递减的;同时,个人为了享受公共产品,必须交纳税收;纳税会给纳税人(即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带来负效用。庇古把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定义为放弃私人产品消费的机会成本。他认为,公共产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产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相等时为止

鲍温模型

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鲍温(H.Bowen)在一篇题为“经济资源配置中投票解释” 的论文中,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条件。 •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有效提供私人产品的条件: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即私人消费性与共同消费性所决定的。个人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之所以一样,是因为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

威林模型

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简称“威-林模型”)重在说明,公共产品的供应是由社会中的个人经过讨价还价和磋商来确定的。其最佳条件,是每个人所愿意承担的成本份额之和等于1。 •威-林模型描述的是公共产品提供的虚拟均衡过程。在该模型中,有两个消费者A和B,或者说具有共同偏好的两组选民的两个政党。该模型假定两(组)人拥有相同的政治权力,所通过的预算是两组人都同意的预算。如果是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假定每一位拍卖者报出不同的税收份额和预算规模(支出),经过某一拍卖程序,就可得出一个均衡结果。该模型还假定每个人都准确报告了各自的偏好。

林达尔均衡

这样的结果,是A和B一致通过的。这是一种纳税均衡。它意味着任何个人或一组人,如果改变配置都将使处境变坏,就会阻止这种结果发生。因此,林达尔均衡实现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威克塞尔和林达尔注意到预算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特定的社会公平标准,对全社会的福利分配进行调节。在形成了公正的福利分配之后,下一步再找出合理的公共支出和税收份额。这一结果在西方国家中采用一致同意的规则就可以得到,据此只有得到100%的选票所通过的税收和公共支出议案时才会被接受。任何人对任一组可能导致其处境恶化的提议案,都拥有否决权。

2、公共产品均衡的阻碍

(1)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 (2)消费者即使知道自己的真是需求曲线,也可能隐瞒自己的真是需求。 (3)即使消费者非常自觉,坚决不“搭便车”,能够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真是需求,但是当公共产品涉及众多的消费者,如国防甚至需要部分消费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要消费者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4)政府可以解决消费者因交易成本过高而无法达成协议的问题,并且可以利用强制力进行征税来解决“搭便车”的问题,政府依然无法解决如何了解消费者的真是偏好的问题,自然也更加难以确定均衡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量以及税收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以及税收在不同消费者身上的配置。

3、公共物品低效率的模型

(1)哈丁的公用地悲剧 (2)“囚徒困境”博弈 (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三)准公共产品最佳供应分析

根据消费时的排他性和对抗性,我们可以将产品分为四类:(1)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的产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3)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4)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 •第(3)和第(4)类产品都分别只具备公共产品的一个特征,合称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从考察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出发 ,可以将准公共物品分为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两大类。 (1)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 (2)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教育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发展基础教育会促进国家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世界各国所认可,并纷纷建立起不同年份的义务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同样具有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功能,另外还具有保存知识和推进科学研究发展等功能,因此,政府同样需要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俱乐部产品来说,最佳供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成员数量。

1.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 所谓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例如,拥挤的公路,当行驶的车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追加的车辆便会阻碍交通,甚至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 所谓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 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向全社会提供,即谁都可以享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可以排他,即谁花钱谁受益。公办的学校和医院即属于这类。

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私人物品或服务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由政府通过非市场方式提供。实践上,在许多物品或服务上,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突出表现在准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上。 就两类准公共物品或服务来看,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即可以由私人通过市场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由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通过市场提供。 (1)拥挤性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2)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1)拥挤性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有些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会出现拥挤现象,也就是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图3-5表明一条不拥挤的道路的需求情况。 不拥挤的桥梁: 一般而言,只有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的消费才具有非竞争性。这就意味着,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既然如此,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便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如公路、桥梁及其他类似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通常要以政府的税收为资金的来源,并由公路部门经营。而电影院、剧场、体育设施等,通常是由私人部门出面提供的,但其建设和经营的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向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来源于政府给予的补贴。

(2)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费很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而且是正的外部效应。 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有很多方式。如对教育,政府应该保证最低供给。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应该将其覆盖范围与财力的增加逐步转向全民,并提供最低保障,对另一类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供水、供电、供暖、排污、机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公益企业,其公共支出供给方式应实行以市场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原则。

三、公共产品的生产

(一)政府直接生产公共产品

1、中央政府直接经营 2、地方政府直接经营 3、地方公共团体经营

案例: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

1.1980-1986年,纽约市花12000万美元在中心公园建一个溜冰场,承包商采用新技术制冰,但技术不管用。花20 万美元经费查处出症结,发现需从头开始。一私人房地产开发商自告奋勇,承诺在当年12月以前以250 万的资金完成。最后,提前三周完工,花费比预算低75 万美元。 2.1991年,芝加哥以私人的拖运公司代替市政府的雇员来拖5 万辆废车,一年净省250万美元。 3.1991年,一家私人公司宣布,对巴尔的摩市民竞技场经过两年的经营,由原来的120万美元赤字已经转亏为盈。

(二)公共产品的私人部门生产

1、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败”

2、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可能性

(1)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 (2)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比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 (3)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必须要有一些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3、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形式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体而言包括三种: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私人的完全供给指公共产品的投资、生产以及修缮由私人来单独完成,私人通过收费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 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指在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过程钟私人和政府形成了某种联合。 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指私人与社区通过有条件的联合来提供公共产品。

4、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中政府作用

(1)政府要为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者提供制度刺激。 (2)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 (3)在私人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某种支持。

四、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 (1)政府与私人的混合供给 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都供给不足,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落在了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头上。如修建村路、修缮校舍、公益事业、社会福利等许多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公共产品,也需村民委员会提供。 (2)制度内与制度外的供给相结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向地方的放权让利。但是,中央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相应的财权,在规范的转移支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为了自求资金平衡,都力求扩大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收费,来弥补公共经费的不足(3)供给总体不足。 首先,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以农补工已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国家理应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但多年来农业基建投资的数额始终偏低 。其次,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此外,农村大部分人口未享受医疗保险,也没有社会保障。由村集体以私人形式供应的公共产品,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近年乡镇企业效益低下、大部分农户收入较低等原因缺乏资金,供给极其有限,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普遍不足。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与公平分析 (1)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分析 ①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供给不足;二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 ②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 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政府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2)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分析 ①我国城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 ②农村各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 ③农村公共产品负担成本的不公平性。

3、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构建 ①借助公共产品最优供给模型,建立民主表达机制,供应部分地方性公共产品。 ②由中央政府供给全国性公共产品并按照公平性原则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给予资助。

(二)我国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单一,以指令性计划确定价格。 (2)公共部门垄断经营。 (3)规模效益差,资金使用不能形成整体合力。

2、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 (1)引进竞争机制。 (2)改革公共产品投资机制。这主要包括: 1)中央和地方(城市)政府的财政投资; 2)公共产品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再投资; 3)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及发行债筹资; 4)大力引进外资; 5)设立公共投资专业性资金。(3)改革城市公共产品经营体制 1)改革政府的干预行为。 2)进行市场化改革。 3)明确划分公共产品经营只能。 (4)改革价格体制 1)总体上上调公共产品的定价水平。 2)基础价格体现公共福利性特点。 3)依靠其他价格形式实现公共产品生产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原则。

第七讲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逻辑思路

市场有效运行(看不见的手)

30年代大危机(市场失灵)

国家干预经济(看得见的手,无所不管)

此理论研究特色: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对政治学的渗透”。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第一次将政府这一政治实体纳入经济分析的对象范围之内,从而开创了政治经济研究的新视角,具有相当程度的划时代意义。

财政恶化,通胀,失业

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

关键时间,人物成果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邓肯·布莱克 公共选择理论之父 《论集体决策的理论依据》

1957年成立,1968年宣告解体

弗吉尼亚大学 托马斯·杰弗逊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初根据地

20世纪70年代影响扩大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公共选择研究中心 1982年,中心撤走

1983年

公共选择研究中心迁至乔治·梅森大学 公共选择研究的“大本营”

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

布坎南(,1919-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代表作《同意的计算》(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出版,被视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著作)。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经济决定与政治决定)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注意且认为承担政治决定之结果的人就是选择决策人的人。” (一只看不见的脚)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基本 研究方法:经济人假设理论特点:不在于作出价值判断实质: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交易概念的运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经济人假设

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假设扩大到人们在面临政治选择时的行为分析

政治人

选民:选民投票时只愿支持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的候选人 当参与投票的成本过高时,选民放弃参选(选民的政治冷漠)

政治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政治家的利益在于获得权力、地位、威望等

政治市场说

关于决策环境的划分

活动主体,如何选择,决策行为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

公共选择的概念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又称社会选择

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一般是指政府的公共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

政府、政府的公共决策

论证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对政府的功能与类型进行分类

集中分析政府失灵的原因

偏好的显示

个人如何显示对私人产品的偏好?

用“买”或“不买” 来显示自己的偏好

用对某种物品的购买量显示偏好强度

个人如何显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搭便车”的可能性诱使个人隐瞒或扭曲自己的偏好

不存在一种刺激机制来诱使个人真实地显示其偏好

信息的传递

不存在一个公共产品的价格体系

不存在一种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以及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机制

政府难以获知个人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政府难以正确地估计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量

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

公共产品的需求无法真实地显示出来

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缺少信息传递机制

(二)投票理论

一、一致同意规则

含义

指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任一投票人都拥有对方案或决策的否决权。

由于这种规则的特性,据此作出的集体决策可以使每个投票人的偏好得到满足,同时不会有任何人受到损害。

特点

(1)帕累托改善的选择 由一致同意规则得出的集体行动方案。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具有一个特点,对该方案的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参与者中某些人受益。

2)参与者平等的选择 在一致同意规则下,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个人选择对集体选择至关重要,任何成员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也不能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他人的利益之上,因此,所有参与者的权利在一致同意规则下,能够绝对平等地得到保障,个人意愿也可以获得满足,每个个体都有很强的激励去表达真正的个人意愿。

(3)避免“搭便车”行为 在一致同意投票规则下,每个参与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与此相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集体方案能否进行的问题。假如某项集体决策方案能够使部分成员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中获益,那么,这种决策将因损害了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4)交易成本高 为了得到一个大家满意,对大家来说是最好(即帕累托最优)的行动方案,通常需要全体参与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原因在于,每一名参与者都享有否决权,因此每项集体决策结果都必须顾及各人的利益与偏好。这是一致同意规则的一个最大弱点

代价

二、多数票规则

含义

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集体行动,多数人同意,可以是1/2以上同意,也可以是2/3以上或其他比例同意就可以通过。多数同意又可以分为简单多数和绝对多数。

就一种方案表决而言,简单多数是指赞成和不反对的人数超过一半,绝对多数可以是2/3,也可以是3/4,4/5,5/6……在对多个方案选一的表决中,简单多数可以是其中得到支持最多的方案,它甚至不一定得到超过一半的票数。

特点

部分人利益受损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一项决策通过与否,取决于能否得到某一多数比例的参与者的支持,因此,最终的集体决策结果所体现的只是参与者中属于多数派的利益,属于少数派参与者的利益则被忽略了。

(2)“多数人专政”现象 多数票制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派成员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派成员无形中将自身的意愿强加给了那些投票选择遭到否决的少数派成员。

(3)少数人不热心参与和可能存在投票交易 由于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具有可忽略性,它无形之中助长了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当许多人都这么想而且这么做时,便会出现一种危险倾向:选举结果为利益集团所操纵。 利益集团可以通过一定的小代价,收买这些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而打算投弃权票的选民,让他们按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从而使利益集团拥有更强的能力显示自身偏好。这是多数投票规则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收买选票”行为。

(4)相对容易作出决策 多数投票规则下,集体决策要比全体一致同意情形容易做出。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总比照顾全体偏好要相对好办些,所以人们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作出集体决策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等代价(即集体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了。

5)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 采用多数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完全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这被称为连续的周期多数现象。周期多数现象的存在可以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决策。

6)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 在现实中,多数同意规则经常被采用。 多数同意规则会影响到少数人的利益,但少数人的利益就不比多数人重要吗?如果重要,那么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三、投票悖论

枪打出头鸟,好戏在后头

阿波罗不可能定理

四、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单峰含义

解决的是什么时侯都不会出现投票悖论的问题

把一个人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peak,又译作“极值”)。如果某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是多峰的。

中间投票人定理

解决的是:有均衡结果,又是谁获胜的问题。 如果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不仅投票悖论不会出现,都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均衡结果,而且还会确认一种其偏好占优势的特定类型的投票者。当所有投票人都按照各自的偏好的预算规模进行排列时,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一位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将处于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公共选择(集体决策)中,获胜方案正好与其偏好相同。这样的投票人是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间的位置。

中间投票人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的方案获胜。

五、投票交易

互投赞成票(logrolling):如果投票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愿意对某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

隐含的投票交易(implicit logrolling):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被组合在一起,进行投票。

投票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

六、集体选择的改革:加权、否决与需求显示

加权投票规则

简单的一人一票的投票规则,强调的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平等权利,然而它在有的情况下就显得不够合理了。

加权投票规则正是对一人(或一国)一票制作了适当更改,以适应这类“利益差别”而提出的一项选择规则。

加权投票规则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利益差别,将参与成员进行“重要性”程度分类,然后凭借这种分类分配票数,相对重要者,拥有的票数较多,否则就较少。最后各个候选方案实际得到的赞成票数的多少,而不是实际赞成人数或国数的多少选择方案。

否决投票规则

否决投票规则首先让参与投票的每个成员提出自己认为可供选择的一整套建议或行动方案,汇总之后每个成员再从汇总的方案中否决掉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些方案,此时各个成员投票的次序可以随意确定。这样一来,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成为全体成员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结果了。

否决投票规则优点:由于每个参与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偏好情况,同时又有权否决对自己最不利的供选方案,因此参与选择的每位成员都会抱着这样的动机:不要提出被其他成员强烈反对的方案,而且还可能积极考虑其他成员的利益。相对于其他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更有利于参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各成员真实愿望的表达。

需求显示法

假定有王、李、张三个人,被要求在A、B、C三个方案中选取一个作为集体行动方案。这三个方案可能是对应于某种公共物品的三种不同的供给数量。 需求显示法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这三人分别说出,若三个方案付诸实施,每一方案所能给他带来的收益折合成货币值多少。 第二步,加总各方案的价值量,所得到的合计值称为各方案的社会价值。第三步,比较某个选民弃权时集体选择结果的变化,并根据该选民的参与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计算出每个参与者所应支付的税收款。 第四步,根据实施集体行动方案所实际需要的成本,譬如建一盏路灯或办一个幼儿园的实际成本,来确定每一个参与者实际应支付的税款。 最优规则的选择

成本分析模型

所谓外在成本,是指在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需承担的成本。

外在成本在个人的控制能力之外,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当集体选择结果与参与者个体的实际偏好一致时,该个体承担的外在成本为零;而当两者不一致时,由于该个体必须接受与自身偏好不相符的集体选择结果,因而他所需承担的外在成本为大于零的正数,并且随着这种不一致程度的增加,外在成本额也随之增大。

如果用函数关系来描述则为,由于其他参与者的行动而使第三个参与者所承担的预期外;成本的现值是最终的集体行动方案被采纳前所需赞同人数的减函数。

在集体决策中,随着所需赞同人数从一个到全体参与者的逐渐增大,单个参与者的外在成本将按递减的比率逐渐下降。

当集体选择结果与参与者个体的实际偏好一致时,该个体承担的外在成本为零;而当两者不一致时,由于该个体必须接受与自身偏好不相符的集体选择结果,因而他所需承担的外在成本为大于零的正数,并且随着这种不一致程度的增加,外在成本额也随之增大。

外在成本与决策成本之和构成社会相互依赖成本。作为理性的选择者,当面临决策规则的选择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将驱使他按最低的相互依赖成本进行规则的选择。

概率投票模型的要点

为了避开成本分析模型所面临的困境,雷依于1969年,仅基于上述外在成本概念,建立了一个关于最优选举规则的概率确定模型。这种模型的要点并不是极小化社会相互依赖成本,而是极小化决策结果与个人偏好不一致的可能性。它的基点是:最好的选举规则应是那种能使这种偏离的可能性达到最小的规则。

(三)公共选择的政治行为分析

一、选民行为

唐斯(Downs)在其经典著作《民主的一种经济理论》中建立“理性无知”模型。该模型认为:选民是否参加投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二是其投票对公共选择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或影响程度。 麦克林(McLean)应用了马哥利斯的“善行利他主义”和“参与利他主义”观点,进一步解释了唐斯力图证明的命题。

奥尔森(Olson)、瑞克(Riker)、托利森(Tollison)等人也在唐斯模型的基础上对选民行为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更为详尽的结论(1)选民越多,投票率越低;(2)选民越一边倒,投票率越低;(3)选举越不重要,投票率越低;(4)候选人观点越接近,投票率越低;(5)信息越容易得到,投票率越高;(6)选民越有参与感和责任心,投票率越高。

二、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政治家与政党的行为目标

唐斯提出的理性政治人假说认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政治家和政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选执政,即其目标函数是自己获得最大化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支持,力争在政治竞选中当选以及再次当选(连任)。

安东尼·唐斯(A.Downs)模型

假设:在代议制民主中,各个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政客理性表现在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选举代表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

单峰偏好的多数票决定的情况下,在两党的情况下,当选民只就一个问题表明偏好,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政策胜出。

两党制下政党的行为特点(如果候选人的观点是一维的,那么政党的行为就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选民的偏好呈单峰和政态对称分布的情况下,两党竞选的结果符合中间投票人定理,观点与中间投票一致的候选人将胜出。(如下图a)

2)如果选民的偏好呈单峰,但分布不对称,呈偏态分布,这是选民的中数(点M)与众数(点Z)不再重合,由于离众数较近的候选人将获得多数票,候选人的立场将极力向选民的众数靠拢。(如下图b)

3)如果选民的偏好为多峰偏好,且呈双众数对称分布,则候选人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具有不确定性。(如下图c)

多党制下政党的行为特点

三、政治经济周期

含义

指经济活动往往围绕大选周期发生波动。政府一般在大选来临之际寻求对其有利的经济结果,而把对其不利的经济结果推迟到大选之后。

形成原因

①政治家行为的出发点是保证在选举中当选;

②选民关心的是事关己利的事:通货膨胀和失业,而不关心其他经济指标;

③选民是近视的,只有短时期内使选民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调整,才是为选民所欢迎的;

④政治家之间的竞争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之争,而是现有福利的再分配之争;

⑤政策的目标是可组合,可选择取舍的。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的含义

又称压力集团(pressure group),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 集团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它们为了共同目标向政府机构提出要求或施加压力,使政策符合他们的利益

利益集团的成因

传统观点

集团(或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其成员的利益,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或企业所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具有进一步增进这种共同利益的倾向,个人可以通过代表其利益的集团来实现或增进他的个人利益。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美国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代表作

看不见的手失灵了

传统观点: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奥尔森: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于是“搭便车”行为出现了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 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 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

集体行动出现的条件 集体成员的“不对称”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

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游说 游行示威 操纵舆论 政治捐款、赞助 操作选举

税收负担的水平及其分布 财政补贴的去向 政府支出项目

利益集团内部关系(成本—收益法则)

相容性利益集团: 一个人的收益不影响同一集团中他人的收益

排它性利益集团: 个人收益的获得会影响同一 集团中他人的收益

个人对利益集团的参与和退出: 收益大于成本 进入 收益小于成本 退出

集团内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 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成正比 扩大 个人收益与集团规模成反比 缩小

五、寻租理论

1.地租与租金

租金最早是用来描述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的,又称地租。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当现有土地全部被使用后,是不可能再生产出来的,这时即使市场上对土地的需求价格再高,土地的供给也不会改变。正是这种供给对价格变动缺乏敏感性,即经济学上说的弹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土地能够获得地租。

地租就是指使用一块土地获得的报酬与其转移所得之间的差额。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与土地一样缺乏供给弹性、不能任意生产的生产要素

人们把地租概念一般化为租金。一种生产要素的租金,是指由于该要素的供给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给要素拥有者所带来的报酬与其转移所得之间的差额。

2.寻求租金与寻求利润

寻租行为中的租金也是一种利润。在寻租行为中,所供给的要素或产品的变化对价格的变动也不敏感,但这种不敏感并不是因为像一般土地和特殊技能那样的自然原因,而是由于寻租者从政府那里寻到了某种特权,从而对某项资源具有垄断权。

托利森)他认为,寻租是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干预导致人为租金的创造。

斯蒂格里茨认为,“寻租一般用于描述个人或厂商投入精力以获得租金,或从政府那里获得其他特殊好处的行为”。政策决策被扭曲。

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

寻租则是为了获得政府特许而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物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政府庇护,所寻求的政府对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用以保证寻求租金者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或防止他人对这类活动的侵犯。政府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通常可以给寻租者带来高于、甚至远远高于改变之前所能得到的利润额。

寻租行为所得到的利润并非生产的结果,这一特点称为寻租行为的非生产性。

寻求租金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干预,没有政府干预所提供的特殊垄断地位,租金便无从寻求。寻求利润则不同,它是指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通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获得的高于生产成本的那部分收入,并不需要借助政府干预。

3.寻租行为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

寻租行为的结果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为了获得政府的特殊保护,寻租者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游说,或者用礼品或金钱去疏通层层关系。这种对寻租者极有效率的活动,对社会来说没有任何效率。

其次,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

再次,如果寻租行为得以实现,相关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将由于政府的干预而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之和比寻租者所得到的利润额还要高,因而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4.最常见的三类寻租行为

(1)政府的特许权。指政府对某类商品发放的特别生产许可权或特别销售许可权。

(2)政府的关税与进出口配额。政府的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当国内市场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时,这些企业可能就没有很强的激励去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关税政策成为对寻租行为的保护。

(3)政府订货。政府订货并不是每个厂商都能得到的,能得到的只是那些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企业,所承包工程与产品的质量同时是由政府工作人员负责验收的,当双方形成某种默契时,厂商就有机会通过虚报成本或降低工程与产品质量等,来达到寻求租金的目的。

六、厂商行为

厂商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也能发挥特殊作用。厂商可以影响设置可能控制雇员的投票行为。厂商能够为候选人或政党提供竞选赞助,作为汇报,候选人当选后,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赞助厂商的利益要求

(四)官僚理论

一、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1、传统的官僚理论与公共选择的官僚主义经济论

2、政治家与官僚

3、官僚的作用

在政治过程中,立法决策过程确定的是公共物品的需求,至于公共物品的供给,那时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提供的。公共选择学派将各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 文官是公共决策的执行者,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维护者。

向政治家提供信息和选择方案

执行政治家的决策,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自身利益

4、官僚的特征

缺乏竞争性: 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

缺乏激励机制: 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

非利润化: 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

缺乏敏感性: 对公共产品的评价非市场化

个人影响力较大: 政府信息不公开

5、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

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

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不公开

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 价的预算建议

官僚对预算最大化的追求

6、官僚主义与效率

官僚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

公共权力的大小与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社会资源与公共预算规模正相关

结果:公共权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后果:公共物品的供给量过剩,高于最佳的产量水平。

二,官僚问题的解决思路

1)公共选择理论和组织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其他理论一样指出,改进官僚部门的最基本方法是强化官僚部门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

2)尼斯坎南提出要引进竞争,改进官僚部门的运行方式与组织形式。

三、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概念

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

萨缪尔森认为:“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没有代表性的政府

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

政府活动的效率值的怀疑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三)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

信息不完全

政府官员动机偏差

既要认识到“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又要认清“看得见的手”的不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互相搭配、各尽其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难以预期人们对政府决策、计划的反应

四、政府失败问题

(一)政府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府中的政治家与公务人员组成的。首先,他们都是经济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私欲,必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作为行为的准则。其次,他们作为一般人,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是拥有人类所共有的一些弱点,如知识与智能的有限性。

1.慈善模式 慈善模式把政府当作一个慈善的专制者,它无私地追求社会利益,把最大化社会利益看成自身的政策目标。由于这种大公无私的存在,政府行为没有必要受公民或其代表投票选择的任何约束。 问题是,政府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由于政府是由人所组成的,而人的“本性”又没有这么“慈善”,所以,慈善模式得出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政府的行为是否有效率,并探讨达到有效率地运行所需的制约条件。

2.巨物模式 巨物模式把政府视为拥有自己独立利益的庞然大物,一个特殊的、作为整体的“人”,它与一般经济人一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这些自身利益包括最高的财政收入等。 巨物模式实际上把政府当成了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体,所有成员的目标与行为动机都是完全一致的。 相比慈善模式,巨物模式有所进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由此得到的分析结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政府政治家作为政府的一分子,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有时是通过追求团体利益而实现的。

3.民主模式 民主模式的要点是政府行为对民主决策规则与程序的依赖性。它假定全体社会成员都以投票的形式参与政治决策过程,政府的经济行为直接受到这一民主投票行为的约束。在多数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虽然并不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择的,但也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投票决定的。这些代表为了能再次当选,在很大程度上会受选民意愿的约束。

4.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的设定 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看来,现实中的政府行为实际上介于“巨物模式”与“民主模式”之间。 从选民对政治家的制约角度看,民主模式是合理的,因为政治家作为经济人,其自利动机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同时,政治家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依靠政府这个组织体,因而,政治家的理性决定了他们对实现政府这个组织的团体目标也有某种激励,从这个角度看,巨物模式也有合理的一面。

(二)为什么政府行为的效率大多不尽人意

国家的作用,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使干预后的社会效益比干预前要高。然而,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往往难以达到这一目的。

1.政策好坏的评定标准与导致政策偏差的原因

2.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3.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

三)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行为

1.政府部门的扩张:事实与一般分析

其一,政府以供给公共物品和消除外在效应为唯一职能时的扩张。

其二,政府作为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时的扩张;

其三,利益集团存在时的政府扩张

其四,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

其五,财政幻觉与政府扩张。这里财政幻觉的要点是,假设选民用他们所支付的税款来测量政府规模,这样政府可以采用让选民意识不到税收负担在增加的办法,来扩充政府支出。

2.政府部门的扩张:赤字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首先,政府支出的效果丝毫不比私人投资的效果更好,而只是对私人投资的排挤。其次,政府借款和私人借款一样,今天借用了,明天或后天总得要还,老子还不了还得儿子或孙子还,因此下一代人或后几代人的还债负担加重了。再次,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赤字压力过大,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而当货币发行量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时,就会产生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

公共选择理论家们认为,财政赤字还会导致政府部门的扩张,原因有两个: 第一,财政赤字可以使众多社会成员感觉到由此带来的直接利益。 第二,受自利动机驱使的政治家们,为了迎合选民的意愿,也倾向于支持赤字财政政策。

通过市场途径能有效率地实现资源配置,这只是就大多数情形而言。在有些情形,市场的解决办法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而需要政府的干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加入只是一种能将事情办得更好的可能,并不具有必然性。

对于“政府失败”问题,公共选择理论家们强调指出,当我们发现政府及与政府相关的一些低效率现象时,不应该单纯从政治家是否正直上去找原因,而是应该去检讨一下选拔与制约政治家的程序与规则;当发现低效率现象很普遍时,我们就应该问问现行的体制是不是有问题了。

第八讲政府采购

本讲重点政府采购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府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过程或服务购买。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一种对公共采购进行管理的制度。本讲主要介绍了政府采购的特点,原则、方式以及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概述

什么是政府采购

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法》的范围: 集中采购目录与限额标准; 使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行的政府采购,贷款方、资金提供方与中方达成的协议对采购的具体条件另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其规定,但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对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所实施的紧急采购和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不适用政府采购法。 军事采购法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从制度上杜绝并根治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利益。 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相机抉择”的支出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

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效益原则

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

政府采购的特点

1)采购主体的特殊性。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2)采购对象的多样性。采购对象分为三大类:货物、工程和服务

3)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政府采购所支出的资金是公共资金,即财政预算资金。

(4)采购数量的规模性。政府采购始终是市场上最大的用户。

5)政府采购的政策性。

6)采购活动的非赢利性。

7)政府采购的规范性。

8)政府采购是最典型的财政购买性支出。

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1、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

2、采用集中和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

3、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

4、采购方式灵活多样

5、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

二、政府采购行为的主体

采购人

采购人是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

采购机构

采购代理机构即为集中采购机构。

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级政府采购项目组织集中采购的需要设立集中采购机构。

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

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

一)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货物或者服务的具体数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二)邀请招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采购货物或者服务的条件:

1.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的供应商处采购的;

2.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政府采购项目总价值的比例过大的。

货物或者服务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采购人应当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通过随机方式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投标邀请书。

三)竞争性谈判;

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的条件:

1.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

2.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

3.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

4.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

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成立谈判小组。谈判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2.制定谈判文件。谈判文件应当明确谈判程序、谈判内容、合同草案的条款以及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

3.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小组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参加谈判,并向其提供谈判文

4.谈判。谈判小组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供应商分别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谈判的任何一方不得透露与谈判有关的其他供应商的技术资料、价格和其他信息。谈判文件有实质性变动的,谈判小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

5.确定成交供应商。谈判结束后,谈判小组应当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后报价,采购人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参加谈判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四)单一来源采购;

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条件:

1.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

2.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

3.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百分之十的。

五)询价;

采购的货物规格、标准统一、现货货源充足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依照本法采用询价方式采购。

采取询价方式采购的,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成立询价小组。询价小组由采购人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共三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其中专家的人数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询价小组应当对采购项目的价格构成和评定成交的标准等事项作出规定。

2 .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询价小组根据采购需求,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名单中确定不少于三家的供应商,并向其发出询价通知书让其报价。

3.询价。询价小组要求被询价的供应商一次报出不得更改的价格。

4.确定成交供应商。采购人根据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并将结果通知所有被询价的未成交的供应商。

六)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采购文件包括采购活动记录、采购预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标准、评估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采购活动记录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采购项目类别、名称; 2.采购项目预算、资金构成和合同价格; 3.采购方式,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载明原因 4.邀请和选择供应商的条件及原因; 5.评标标准及确定中标人的原因; 6.废标的原因; 7.采用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相应记载。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对政府采购项目每项采购活动的采购文件应当妥善保存,不得伪造、变造、隐匿或者销毁。采购文件的保存期限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十五年。

七)政府采购的程序

1、拟定采购计划

2、预测采购风险

3、选择采购方式

4、进行资格审查

5、执行采购方式

6、签订采购合同

7、履行采购合同

8、验收采购合同

9、办理资金结算

10、进行效益评估

四、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

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欧盟的政府采购制度

韩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五、政府采购合同

合同订立的原则

平等: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自愿: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公平: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合法: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的订立

一般程序:要约与承诺 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人改变中标、成交结果的,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委托代理: 采购人可以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表其与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由采购代理机构以采购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应当提交采购人的授权委托书,作为合同附件。

合同的形式:政府采购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合同的条款

买卖合同

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政府采购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

验收: 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

大型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验收方成员应当在验收书上签字,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合同的变更与终止

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采购人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可以与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

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

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合同的备案

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六、政府采购纠纷的解决和行政监督

对采购事项的质疑与答复

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活动事项有疑问的,可以向采购人提出询问,采购人应当及时作出答复,但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供应商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和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在知道或者应知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质疑。

采购人应当在收到供应商的书面质疑后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质疑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供应商,但答复的内容不得涉及商业秘密。

对采购行为的投诉

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当事人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处理投诉事项期间,可以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采购人暂停采购活动,但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监督检查

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的范围

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的内容

其他部门的监督检查

七、法律责任

采购人及采购代理机构的责任

供应商的责任

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

第九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有三个:收入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公共选择,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经济学,政治的经济理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基本研究方法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意义:“经济人”假设的引伸含义是,若要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否则,决策就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

公共产品的供给量根据什么来决定?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研究公共选择行为才能予以解释

一致性规则是惟一能确定地导出满足帕累托条件的公共物品数量和税额的选举规则。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1107文家市玉萍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1107文家市玉萍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1107文家市玉萍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d943ef641f6dc874860eb6095857ed6

种子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种子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种子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6f8307a40ea24607c6c79354e0937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