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by粢饭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述了他的童年妙趣生活。此文也被收入《朝花夕拾》中,你可以在【树图网-帮助中心-读书笔记】中找到对应的文章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由题目就可以看出,全文描述了两大场景片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者色调不同,情韵各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该散文也入选2018年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为什么用思维导图总结文章
思维导图是将内容的结构直观清晰地提炼出来的一种方式。一般的阅读形式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下来,但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更加倾向于更高效快捷的阅读方式。而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故事主要内容和重要的人文背景知识点,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全面地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内涵。
当然了,除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之外,思维导图还可以运用于其他多种场景,例如学习笔记、工作总结、个人规划、待办清单等等。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维导图
接下来,就让树图网从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和读后感这五个方面,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帮助你全面梳理鲁迅先生这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的知识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维导图
https://shutu.cn/template/s352246.html
四、使用树图绘制思维导图的优势
同时,你还可以在上述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中添加节点,增加自己觉得重要的关键要素,形成独属于自己的阅读笔记。你可以使用树图网思维导图做到这点。(https://shutu.cn/)
(1)首先进入树图网思维导图,在模板中心找到想要的模板,或直接点进右上角进入到对应的编辑页面;
(2)接着选择模板主题、结构样式等,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需要梳理的物理知识相关内容呈现至节点。梳理基本内容;
(3)随后还可以利用插入插图、图标、备注、链接、关系线、概要等功能进一步思维导图的内容;
(4)当思维导图绘制完毕后,直接将图示“保存”至账号云端,或“导出”为png、pdf、jpg等格式即可。
它是一款国产新生的免费好用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该网站可以在线编辑思维导图或者客户端下载安装。在线功能无阉割,所有客户端有的功能,浏览器在线编辑都有。而且树图网有着非常强大的模板中心。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别人已经梳理好的知识点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修改自己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效率。模板还在不断更新哦~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五、思维导图大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作者介绍
l 鲁迅
l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l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l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179]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成就
l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l 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l 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
l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代表作
l 《呐喊》
l 《彷徨》
l 《野草》
l 《华盖集》
l 《朝花夕拾》
2、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3、中心思想
l 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l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l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4、主要内容
百草园: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l 以“乐”为中心
l 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
l 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
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l 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l 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l 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
5、读后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