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数学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思维导图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饮尽岁月 浏览量:42023-04-04 23:14:2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思维导图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本模板介绍了五个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是这个模板的第一篇案例,包含初步建立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编写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并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比较,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思维导图大纲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下面树图网给大家带来关于数学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了。

一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2)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个层次通过扩大概念外延,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摸课桌面和椅子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的大小。摸过以后要让他们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课桌面的面积""椅子面的面积"的理解。这个层次的学习有模仿、有迁移,是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小精灵儿童网站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2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6页内容。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面积的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周长,还没有接触过面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如数学书、练习本、铅笔盒、课桌、黑板等实物入手开始学习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如果要给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片?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那片小的,因为那片树叶的面小。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同学们都认为这片树叶的面大,而这片树叶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片小的来涂,是吗?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对学生来说还很陌生,以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调动起来。】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

现在请你拿起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请你再用手摸一下铅笔盒盖的面,你感觉哪个大?

生:数学书的面

请同学们再摸摸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生:我认为课桌的桌面大,练习本的面小。

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学具、书本、课桌等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最后比一比,使学生都参与进去,感受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从而得出面积的概念。】

咱们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刚才咱们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板书: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数学书的面积

课桌面的大小-----课桌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是不是只有物体表面才有面积呢?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点屏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称它们为封闭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之分呢?

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

生1:正方形大。

圆形和三角形呢?

生2:圆形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⑵圆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

你能说出在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圆形的面积。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什么是"面积"吗?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齐读

【设计意图:两组彩纸的比较,一组是同宽不同长,一组是既不同宽叶不同长,但是面积相等。意图是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第一组的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到比较的方法,而第二组同学们比较的而结果就不相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念头,让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出示一红一黄两种颜色的纸(同宽不同长,长也是比较接近的),看一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这该怎么比呢?(请学生演示)

对,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没有被盖住而露出的面面积就大。这个方法在数学中叫重叠法。

我们看看这两个图形。比较两张彩纸的大小。(黄纸和蓝纸)还能不能利用上面的重叠法进行比较出来呢?

生1:黄纸的面积大。

生2:蓝纸的面积大。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学生每四个人一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

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黄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

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黄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红纸上能摆

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

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我发现一

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黄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蓝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

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时候,必须得有一个

统一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⑤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们知道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又是怎样确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4页内容

【设计意图:为每位同学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老师还准备1平方米的学具。让同学更直观的感知它们的大小,并且还让同学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分清楚。】

问: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哪个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2)认识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

师: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3)、认识1平方米。(板书:1平方米。)

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三、小结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2、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教室的面积是54()

练习本的面积约2()单人床的面积约2()

3、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各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若下面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神州五号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设计这样大小的另外图案吗?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同学经常接触的物体入手,多让学生动手去摸摸、多用眼看看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感受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从实物过度到平面图形得出面积的概念。

2、在介绍面积单位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图形的方法,应该大胆的放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做数学的小主人。

3、在比较彩纸面积大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纸出现两组比较好,一组同宽不同长,一组就即不同宽也不同长,但面积相等,这样处理就比较好。

4、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4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

1、准备课4课时;

2、位置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4、认识图形(一),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

7、认识钟表,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课时

9、总复习,10课时

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相关文章: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五篇

★ 常规教学活动方案(5篇)

★ 最有效提高的数学教学设计

★ 幼儿园中班基础数学优秀教案2020最新版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 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 中班基础数学优秀教案范文2020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案设计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小学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案设计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小学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案设计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06e40c6afd0dbad3bf418686b82e289

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高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733e1e687f820f49af430d6158f9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