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生物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思维导图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谎话最甜 浏览量:12023-04-06 11:01:38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思维导图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0032ad5c3238f315729d38df9eb0efe

思维导图大纲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1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课时)

教学目标

1.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 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简单解释一 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 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铁门碰醒铜母氯)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鲜重)C(干重) 观察图表,归纳。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 物:水 无机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糖类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生物体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 机物是蛋白质(鲜重)

生物体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物是蛋白质(干重)

思考与讨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 碳元素,如糖类是有 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 化 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 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 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练习

基础题

1.(1);(2)√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 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2、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 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 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_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 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3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 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 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 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 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 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4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知识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三、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

(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作业:

练习册第二章第三节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_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 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与C配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之后补充:配对方式的确如此,之后的研究发现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而且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通过这些氢键维持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请同学们观察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同自己构建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如下问题:

(1)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DNA由2条链组成,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的,并且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DNA内部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 7.这三点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教材49页的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请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两条链反向平行;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独立画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之后同桌间互相点评。(图在ppt呈现)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易材料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特性。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关于高二生物教案的撰写相关文章:

★ 关于高二生物教学设计案例2021

★ 2021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怎样写

★ 关于高中生物范例教学设计

★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教学计划5篇

★ 人教版高二生物教学计划2021

★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精选

★ 关于高二生物必修课程教学总结

★ 高二文科生物教学总结与反思2021

★ 高二生物下学期教学总结及反思5篇

★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9.战斗的基督教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