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树图网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8bd0d4ec3dec20eb4f89ce0878eb7e5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鲁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树图网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分享!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三、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第2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__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__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
(3)调节圈层间的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和组成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初步树立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点。通过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懂得应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
②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图3.46)
(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3.47)
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图3.48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 矿物质 --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2) 有机质 -- 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 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 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 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性状良好的土壤 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