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化学化学教学设计课件思维导图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自我孤立 浏览量:62023-04-06 11:25:36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化学教学设计课件思维导图

虽然老师们有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为了更好地教同学们,应该还是要设计一份课件,这样方便老师,也方便同学。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件例文,希望你喜欢。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aaa1d1ee7ebc0cd592a7389c70286e1

思维导图大纲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5篇

虽然老师们有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为了更好地教同学们,应该还是要设计一份课件,这样方便老师,也方便同学。下面是树图网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件例文,希望你喜欢。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篇1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篇2

一、燃烧反应(描述现象要点:光或火焰,放热,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1、碳充分燃烧:

C+O2=点燃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红热)

(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2、碳不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3、硫燃烧:

S+O2=点燃S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4、磷燃烧:

4P+5O2=点燃P2O5(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P2O5污染空气)

5、铁燃烧:

3Fe+2O2=点燃Fe3O4(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6、镁燃烧:

2Mg+O2=点燃2Mg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7、氢气燃烧:

2H2+O2=点燃2H2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壁有小水株)

8、一氧化碳燃烧:

2CO+O2=点燃2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9、甲烷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10、乙醇燃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常见气体制备方程式

(一)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H2O2=MnO22H2O+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

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加热K2MnO4+MnO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先撤导管后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回试管底部而炸裂试管)

4、加热氧化汞:

2HgO=加热2Hg+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5、电解水:

2H2O=通电H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电极:正氧负氢;体积比:氢二氧一;质量比:氧八氢一;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二)制取二氧化碳

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碳酸不稳定:

H2CO3=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CO2工业制法,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三)制取氢气

1、锌跟稀硫酸反应:

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2、锌跟稀盐酸:

Zn+2HCl=ZnCl2+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3、镁跟稀盐酸反应:

Mg+2HCl=MgCl2+H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三、其他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的检验):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H2O=H2CO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3、木炭粉跟氧化铜高温共热:

C+2CuO=高温2Cu+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木炭粉还原氧化铁:

3C+2Fe2O3=高温4Fe+3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加热Cu+CO2(要有尾气处理装置)

6、H2还原氧化铜:

H2+CuO=加热Cu+H2O(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反应结束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气体,直至试卷冷却至常温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

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赤铁矿炼铁):

3CO+Fe2O3=高温2Fe+3CO2

8、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磁铁矿炼铁):

4CO+Fe3O4=高温3Fe+4CO2

四、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1.铁与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湿法冶铜,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原理。)

2.铝与硫酸铜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3.锌与硫酸铜溶液:Zn+CuSO4=Cu+ZnSO4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4.铁与硝酸银溶液:Fe+2AgNO3=Fe(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浅绿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5.铜与硝酸银溶液:Cu+2AgNO3=Cu(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6.锌与硝酸银溶液:Zn+2AgNO3=Zn(NO3)2+2Ag

(固体表面有银白色色物质生成)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篇3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要学习的内容,划出你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2.弄清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关(若这些旧知识已遗忘,应重温一遍)。

3.试着解决《与课堂同行》中的自主学习或学案的预习题。

4.找出疑难问题,并记录。

二、课堂听讲

1.用脑

⑴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路。

⑵要及时记忆,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尽可能地当堂掌握。

2.用眼

⑴看老师。即注意观察老师的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教师在讲课中穿插的各种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及绘声绘色的"表演",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⑵看黑板。即注意观察老师板书的思路和重点及关键的内容(老师常配以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⑶看实验。初学化学者,人人喜欢看实验,但大多数人不会看实验,常常是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因为好看的未必是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呢?这由实验目的确定的。

3.用耳。

⑴细心听老师讲解。要从老师讲解时语调的变化中听出重点,听出关键。

⑵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和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除了辨别他们的回答和发言是否正确外,还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或分析他们答错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手

⑴做好课堂笔记。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和效果。

其一,记笔记时,不能什么都记。记什么,不记什么,要经过思考再确定;

其二,笔记有助于抓住课堂学习和重点,强化记忆;

其三,课后复习时,笔记能有助于再现课堂学习的情景,因而笔记是搞好课后复习的重要的复习资料。

⑵做实验或模仿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除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外,还要注意模仿老师的操作,这样做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操作技能。

5.用口

⑴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要敢于争辩、善于争辩,在争辩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课后复习

1.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弄懂弄通所学知识。

2.看书,看笔记,并有重点记忆。

3.单元复习,应根据课堂听讲、讨论的情况,整理好笔记或写出学习心得(如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一些典型的习题,以判断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扩大知识面。

四、实验指导

1.要认真做《实验报告册》中的预习题。

2.要复习相应知识点,了解实验中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要按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同时对异常现象分析原因,通过对现象的反思,巩固相关知识体系。

4.整理好桌面,洗净仪器后方可离开。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篇4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 (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 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化学教学设计课件篇5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教材。

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学校: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学校: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学校: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ebf887894e2ec47ad2645b7ba709385

单元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单元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单元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7b8dd496ad071ead981d6925902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