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思维导图

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从前多好 浏览量:22023-02-10 23:27:31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思维导图

核心内容:彩礼是男方以结婚为目的而向女方赠送的钱物。在司法实践中,首先要确定彩礼的范围,理解好关于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确定好彩礼相关诉讼的诉讼主体以及证据。下面,树图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568813f5149e355638850d519cf3ac5

思维导图大纲

结婚彩礼在司法实践中的分析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彩礼问题司法实践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1、彩礼范围的认定。

对于彩礼纠纷的解决,首先是要确定彩礼的范围,婚姻双方在婚前赠与财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过程:双方见面赠与见面礼,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订婚时送彩礼,农村叫过段钱;双方准备结婚选订结婚日期送彩礼,农村叫送日子钱;举行婚礼前送嫁妆钱,或送金银首饰,电器物质,或购房子钱;举行婚礼时过桥过路钱等;另外还有双方共同生活花费及置办酒席钱。由于双方当事人在认知角度上的不同,在司法实践中,这往往也是争议的焦点。

对此,第一,双方共同生活花费不应当算入彩礼范围内。第二,置办酒席,互赠礼物不应当算入彩礼范围内。生活消费,是为了两人共同生活得正常花费,置办酒席是举行婚礼的必要费用。因此,此种花费应当属于双方为了缔结婚姻的正常消费,不能算作彩礼。对于非金钱的彩礼,比如首饰,家电等,如果确实为一方所提供,可以认定为彩礼,进行分割,或作价补偿。

2、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这一条文的理解。

对于第一点,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是否只要男方提出返还彩礼,都应当支持呢,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予以支持。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大量举办结婚仪式后,补办登记手续的情况。或者订立婚约之后,双方同居时间较长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则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护。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案情做出判断。如订立婚约后,男方双方举行了结婚仪式,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且双方以夫妻名义生活较长时间,婚姻关系解除后,男方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女方自然身心和名声均遭到损害,往往要求男方赔偿青春损失费和精神赔偿,矛盾纠纷难以调和,所以不能片面引用解释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女方返还男方财产。笔者认为如果给与的嫁妆款已用生活消费不予退还,在办理婚礼过程的实际花费也不予退还,双方相互见面接受的礼金按赠与对待,已经长期使用的衣饰也不予退还。另外根据案情区别责任方,按公平原则,从保护弱势群体出发,对同居期间储存现金和收入酌情分割,充分保护妇女权益。

对于第三种情况,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认定给付人生活困难,在实践中没有具体标准,对于城镇居民,情况相对简单,可根据其收入是否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确定,因我国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确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有明确的最低保障标准予以参照;但对于农村居民,问题就复杂了,因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在我国农村普遍建立,大部分地区尚没有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使界定是否生活困难缺乏相应的依据。

因此,此种情形由于规定的不够明确,在司法实践中,也适用的较少。往往有离婚诉讼中要求返还彩礼,双方各执一词,而标准不明确,当事人要求返还彩礼的诉求很难得到支持。因此,根据当地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明确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具体适用标准,对于彩礼返还纠纷解决有着积极意义。再有,就是给付人的范围也值得探讨,由于司法实践中男方由于年纪较小,往往经济能力不强,给付彩礼都由父母给付,甚至造成男方父母负债累累。这时,男方父母也应当列入生活困难的给付人范围之内,才能体现公平原则。

3、诉讼主体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规定,提起诉讼,要求返还彩礼的应该是当事人。对于已经缔结婚姻的,在离婚时要求返还彩礼的原被告自然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不过对于已经给付彩礼但缔结婚姻的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要求返还彩礼的案件,在此,对“当事人”应该做扩张解释,即当事人也应该包括缔结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父母。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生大事,一般由父母一手操办,送彩礼也大都由父母代送,且多为家庭共有财产。而在诉讼中大多数也是由当事人本人或父母起诉,因此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防止应诉方以起诉人不适格作为抗辩,应当对“给付方”作扩大解释。同时,对于被告的确定问题也应引起注意,在实践中,诉讼方也通常把对方当事人的父母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在习俗中,一般是父母送彩礼,也是父母代收彩礼,即使由本人亲自接收,儿女为表孝心,感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也会将一部分交由父母。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可以是为缔结婚姻男女双方的父母。另有一种情况,媒人与收受彩礼方有利害关系,不认可将彩礼交送收受彩礼方,但给付方委托媒人递交彩礼,是否将媒人列为被告?这是可取的,因为按民法原理媒人属不当得利人,无偿享有彩礼,未完成委托事项。

4、证据认定问题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有时往往不经过对方同意,在给付彩礼时,偷录双方谈话,制作谈话录音。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视听资料的证明力如何认定呢?1995年最高院在《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严格强调了视听资料的合法性,但在后来制订的《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该条款则降低了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认为只要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所取得的证据就可认定。

但是如果利用威胁、利诱、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他人隐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就不应采用。而在彩礼纠纷中,视听资料往往是最能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上述规定和原则,且能证明其真实性,就应当采信。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也应遵循高度概然性原则,即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它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

■ 哪些情形不返还彩礼?

■ 处理彩礼纠纷应注意什么问题

■ 返还彩礼的条件有哪些

■ 离婚后彩礼是否应当返还

引用法条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六十八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国际贸易职业规划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国际贸易职业规划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国际贸易职业规划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dd960e7073162b2890d1e619e3aa827

润:PR-4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润:PR-4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润:PR-4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624950779a0cb72b934db68c48d4f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