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现代最早报道于1959年。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42例之多。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针灸反应经络不良反应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针灸反应经络不良反应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f494dfa9282d3b04763e3692ad0fb53
针灸反应经络不良反应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现代最早报道于1959年。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42例之多。作者也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类似现象。
一般认为,尽管这种现象目前尚不能作出圆满解释,然而,它确实存在,且可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或者造成某些器质性病变,必须认真对待。
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较强:多见于应用激发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手法时。其刺激量往往较一般针刺刺激量要强。我们遇到的四例经络不良反应,有三例是应用气至病所手法时出现的。
二、低年龄:据观察,此类现象10岁以内儿童多见。
三、体质因素:针刺诱发的一些可见经络不良反应(如皮丘带、循经皮症等),以循经感传显著而又有皮肤过敏史者多见。
主要有下列二类。
一、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
(一)循经皮疹,包括扁平苔藓样皮疹,湿疹样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样皮疹以及红色丘疹等。
(二)、循经出血带,往往是先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形成丘疹,最后循经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而成循经出血带。亦可出现循经瘀血斑。
(三)、循经皮丘带,即循经产生荨麻疹样改变。与此同时,可伴全身发热,体温升高0.5℃~1℃,多汗,脉快等。
除上述外,尚表现为其他多种不同形式的症状和体征。
因对其确切原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之法,可试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循经感传敏感且有体质过敏者,宜避免采用激发气至病所的针刺手法。
二、经络不良反应可反复诱发。故有此反应史者,亦应慎用激发循经感传的方法或手法。
一、功能性障碍:多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当症状出现后,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渐恢复,不需特殊处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侧面肌痉挛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已停上发作。此次因冠心病心绞痛要求针灸治疗。为针左侧内关穴,用气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转结合迎随补泻),患者自述有一热胀感沿手臂经肩颈上传至左侧面部,突感右侧面部一阵抽动,诱出面肌痉挛复发,当即去针,但痉挛未止。随访3月,一直未能恢复。这类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二、器质性病变:可采用病损的对侧本经穴位,或同名经交叉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宜配合刺络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压丸或贴磁、头针在病侧或对侧循经取穴治疗等方法,也可采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电解质溶液思维导图大纲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电解质溶液思维导图大纲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ec91d51f2fe8bcb67ded91028df5cd7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苯丙素类化合物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苯丙素类化合物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d2ff74c19876ed099db4730018f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