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破产欺诈逃债行为思维导图

破产欺诈逃债行为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最美的情书 浏览量:32023-02-19 19:44:0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破产欺诈逃债行为思维导图

核心内容:破产案件中的欺诈讨债行为时一种性质特别恶劣的行为,新的破产法设置一些规定来完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怎样一种规定呢?下面由树图网债权债务小编为您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破产欺诈逃债行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破产欺诈逃债行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4b7a70dc7dbb8bc5865a755251fabb7

思维导图大纲

破产欺诈逃债行为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目前,破产案件中的欺诈逃债行为十分严重。一些债务人利用破产程序终结后余债可免于清偿的规定以及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优惠政策,策划各种欺诈逃债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有些还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默许下进行的。如不坚决打击破产欺诈行为,破产法的实施将步入误区。为此,新破产法草案中设置了较现行立法更为完善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

一、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概述

撤销权是指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对债务人在破产案件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内进行的欺诈逃债或损害公平清偿的行为,有申请法院撤销的权利。破产无效行为则是针对民法通则、合同法中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在破产程序中的表现特点作出的强制性规定。相对而言,破产无效行为制度并无创新内容,而破产撤销权则建立了新的法律制度,所以本文重点论述撤销权。

民法与合同法中均规定有撤销权(下称民法撤销权),并不仅因破产程序的启动而被排除适用(但需依相关规定行使)。破产撤销权也是依民法撤销权的原理产生的,但两者存在一定区别。破产撤销权是针对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特殊情况设置的,适用范围同民法撤销权有所不同。破产法规定可撤销的行为(无效行为除外),在债务人有清偿能力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属于债务人对其民事权利的处分,如对原无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权提前清偿等。但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因违背公平清偿原则,这些行为便属于欺诈行为或偏袒清偿行为,应予撤销。民法撤销权的行使主体为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而破产撤销权只能由管理人行使。此外,在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权利行使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区别。

破产法以维护债务公平清偿为首要目标,撤销权则是维护公平清偿的关键环节,故各国均将撤销权视为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美国著名破产法教授麦克拉兰认为,可撤销交易制度是破产法对商法最重要的贡献,这不仅仅是因为该制度促进了破产法的平等分配原则,而且它减少了对债权人从智力竞争中得益的刺激,促进了合理的商业活动。

撤销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可撤销的行为均以财产或财产权利为标的,不具有财产性内容的行为不属于破产法规定的撤销行为之列。

2.撤销权是为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故从理论上讲,其构成应有债权人利益因该行为受损的事实,即可撤销行为发生在债务人存在破产原因的情况下。立法如采用这一实质判断原则较为公平,但因存在债权人举证困难、债务人账目混乱等问题,在实践中甚难实行。如美国旧破产法曾规定,托管人(即管理人)必须证明可撤销行为发生在债务人已丧失清偿能力的情况下。美国国会在修改旧破产法的一项报告中指出,在每一破产案件中,涉及可撤销行为时,债务人一般均已丧失清偿能力,但又几乎总是无法确切证明的。所以,美国新破产法中主要采用程序判断原则,即在法定撤销期间内,债务人被视为已丧失清偿能力,但利害关系人可举证反驳该推定。

我国破产法采用完全程序判断原则,撤销权在法定期间内即形成,并应在规定时效期间内行使。立法不再对被撤销行为实施时是否损害债权人利益作实质判断,债务人与第三人主观上为恶意或善意也不影响撤销权的行使,以解决举证责任等问题,更好地维护债权人利益。

3.撤销权的行使主体为管理人。撤销权虽是为债权人之利益设立,但各国法律通常规定,撤销权应由管理人行使。

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及其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下称《破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六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破产企业的下列行为无效:1.隐匿、私分或者无偿转让财产;2.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4.对未到期的债权提前清偿;5.放弃自己的债权。破产企业有前款所列行为的,清算组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追回的财产,并入破产财产。”这一规定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对违法行为定性混乱。如隐匿、私分财产应属无效行为,而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则属可撤销行为。对无效行为无论何时发现,均可追回被其非法转让的财产,而撤销权的行使则有时效的限制。现行立法将两类不同法律性质的行为掺杂规定在一起,均按可撤销行为处理,使无效行为在撤销权行使时效(破产程序终结后一年)期满后反成为有效行为,这在法律上是错误的。此外,《破产法》第四十条规定,违法行为在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一年内被查出的,由人民法院追回财产。这一规定是不符合法理的。对无效行为法院发现后可直接追回财产,但撤销权属须由当事人主动行使的权利,法院在无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直接代当事人行使撤销权是不妥的。

第二,以列举方式规定各项违法行为,虽有利统一执法,但难免挂一漏万,不利于灵活执法,打击破产欺诈行为。

第三,对破产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如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期间规定过短,遗漏多种欺诈行为,有的规定可操作性不足,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主体范围过窄,撤销权消灭时效过短等。此外,行使撤销权的主体——清算组在破产宣告后才成立,这导致撤销权行使期间过晚,财产损失难以挽回,尤其是在债务人经和解、整顿后被宣告破产的情况下。

第四,法律责任规定极不完善。虽《破产法》第四十一条对欺诈行为规定有法律责任,但未规定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有所规定),债权人等的经济损失无法获得补偿。而且其沿袭官本位和计划经济行政管理模式,对违法行为侧重行政处分。但目前行政处分对企业人员已难以适用或起不到制裁作用,在欺诈行为得到地方政府的庇护时,则连这种无关痛痒的行政处分也不会作出。最重要的是刑事责任完全架空。虽然《破产法》规定破产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因我国实行罪刑法定主义,而刑法中对破产欺诈等犯罪未作规定,所以,对破产欺诈行为根本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新破产立法中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

在新破产法草案中,首先,区分规定无效行为与可撤销行为。将隐匿、转移财产,捏造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债务的行为规定为无效行为;破产企业的董事、经理及其他负责人利用职权获取非正常收入和侵占企业财产的行为,也属于无效行为。无论何时发现,管理人均应追回财产。

其次,将撤销权的构成期间根据不同行为的危害程度区分规定,并适当延长。如对债务人已知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可撤销的期间为受理破产案件前六个月内(但个别清偿使破产财产受益的除外);对无偿转让财产或财产权利,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或财产权利,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放弃债权等行为,可撤销的期间为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一年内。

再次,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后即指定管理人,所以,撤销权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就可以行使,有利于维护债权人权益。

此外,新破产法草案中还对无效行为、可撤销行为以及债务人已知或者应知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仍然不合理地开支费用或挥霍财产的行为,规定了罚款和刑事责任(取消了不切实际的行政处分)。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组合策略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组合策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组合策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f6bf2169035eb589fb7e2b1b965499b

实物维度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实物维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实物维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0afa8f7d52b9c1d8b1e362aaf51e1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