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利益链是过度医疗的“黑手”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利益链是过度医疗的“黑手”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251c1e91e2dde30dd54ac5c32902ba5
利益链是过度医疗的“黑手”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多项检查、多做手术、多开药品……已成为过度医疗主要推动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公益性减退、嫌贫爱富的根源所在。
药品营销环节巨大的利润空间,已成过度医疗普遍发生的又一制度性因素,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一条异常稳固、完善、看不见的利益链,难以斩断、难以遏制,成了推动过度医疗的“黑手”。
没有病人,就没有奖金
“连病人没见就给办了住院手续,想出院更难!”6月25日,泰安张先生打来电话说,三天前,他父亲被怀疑肺癌,他带着父亲病情资料来到省胸科医院,医生二话没说就先让办住院手续。住院后确诊为肺癌Ⅲ期,接着就要安排手术。因已是肺癌晚期,且病人现在精神很好。为了让病人少受手术折磨,他家人考虑再三,决定放弃手术回原籍保守治疗,不料出院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张先生一大早来办理出院手续。医生先是说病历要等病人出院一周后再回来复印;后又说病理、CT片子也不能拿走,如确需要医院倒是可以借,出院手续一直拖到下午才办完。“各项检查都是我们自己掏钱做的,病历、CT片子等竟然不属于病人的,却全成了医院的‘专利’,他们凭啥不给我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肿瘤科主任坦言,目前各家医院都是经营性运转,医院必须“以医养医”、“以药养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临床治疗收治病人数量、业务收入仍然是医院评价医生业绩的一项硬指标,这很压人的!并且各个科室的收入与个人奖金、福利直接挂钩,这势必逼着医生多干,多项检查、多做手术、多开药品。当前的这种医院运营模式已成为过度医疗的主要推动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公益性减退、嫌贫爱富的根源所在。
有读者反映,医院盖新大楼、进新设备的钱有多少是来自不合理的治疗?表面上看是发展了,但实质却使医疗卫生事业偏离了大方向,走向了“救死扶伤”的反面,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折不扣的垄断型行业。
医院189元的药,外面卖15元
“医院189元一支的药,外面仅卖15元,这差价哪去了?”省直某机关的田先生,一年前他妻子发现乳腺癌晚期,每天都要用一种提升免疫力的营养针剂维系生命。由于这种营养针剂用量大、贵,且属自费,田先生就想办法从淄博一家药商批发了一些。拿到药后,田先生简直不敢相信,差价竟然如此之巨。
药品营销环节巨大的利润空间,已成过度医疗普遍发生的又一制度性因素,也是很多问题的根源。省千佛山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孙青认为,目前公立医疗机构不管药品成本、出厂价格怎样,都是按政府定价出售,虚高的药价给药商留下了充足的“利润操作空间”。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使医生开始向肿瘤病人推荐新药、贵药、“好药”。
严重价格扭曲所带来的利益冲动,已经渗透到了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整个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角落,经过近十几年的多轮“市场”博弈,已在药厂、药商、医疗机构、医生、政府官员间形成了一条异常稳固、完善、看不见的利益链条,难以斩断、难以遏制,甚至还有肆意恶性膨胀的势头,成了推动过度医疗的“黑手”,也成为新医改的最大障碍。
目前医疗按项目收费的收费体制也为医院、医生的逐利冲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王云岭博士认为,由于现行体制下,病人进医院,作的检查、治疗项目越多,医院收的钱就越多、挣的钱也就越多,这自然为一些医生多做手术、多开检查项目,过度医疗提供了制度性便利。
“治疗有效率”只是统计学概念
“有了病人,就谁想怎么治就怎么治;病好了,是治好的;人死了,是病太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肿瘤科主任医师,谈起当前癌症过度治疗的乱相很气愤,“一位70多岁的肺癌晚期病人,手术费花了五六万元,接着放疗、化疗又花去了5万多元,人却活了不到一年,而且还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很多。这种治疗,从技术上讲,无可厚非,可结果并不好!其必要性就值得怀疑!”
发病机理不清、治疗手段多样、效果不确定等技术性因素,既增加了治疗的盲目性,也为过度医疗提供了温床。据这位主任医师介绍,目前人类对肿瘤仍处在经验治疗阶段,医生还很难判断治疗的远期效果。大家都是根据经验治疗,就必然出现某种治疗手段,对这个人有效,对另一个人就未必有效,不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效果。
所谓“用某某方法、药物治疗,有效率是多少、多少人活了多少年……”这只是统计学概念,也只能说明在某一人群中对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有效,但这一方法、药物对某个病人是否适合、有效,并不确定,只能说有百分之多少治好的可能,至于这个比例以外的病人,就不好说了。
再就是医生的医学观念不能适应目前寻证医学的转变。仍只把治疗能否成功理解为“瘤子我切下来了”,甚至一些医生还拿着切出来的肿瘤给病人、家属看,觉得很有成就感。至于手术结果怎样、是否能给病人带来益处,却并不关心。对很多肿瘤晚期病人,医生、家属费了非常大的劲、冒很大的风险,结果没过半年,病人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