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论诉讼时效的中断思维导图

论诉讼时效的中断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琴瑟如你 浏览量:12023-02-22 07:06:4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论诉讼时效的中断思维导图

【摘要】诉讼时效制度是我国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诉讼时效的中断更是其重点内容,但我国的立法、司法对其规定并不很明确,特别在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法定事由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两个方面,民事审判活动中存在着大的分歧,本文接合我国民法理论,从我国立法、司法及社会的现状出发,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论诉讼时效的中断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论诉讼时效的中断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ef1827c17c903faf11a7aad26de3f0e

思维导图大纲

论诉讼时效的中断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关键词】 诉讼时效 中断 期间 权利人 义务人 法律效力

要深入科学地认识诉讼时效,就要明确什么是诉讼时效,为什么要创设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亦即消灭时效,指权利人不行使其权利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期限,就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民法理论以“胜诉权消灭说”为通说,立法也采纳了诉讼消灭主义,对于创设诉讼时效的目的,主要是:

(一)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稳定法律秩序,这是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因为,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不行使取决于权利人的意志,权利不会因不行使而自动消灭,一定的事实状态长期存在(如权利长期不行使),必然会以此为基础,发生种种法律关系,使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多年后,如果再支持原权利人主张权利,就会推翻多年来基于此事实状态而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为了结束这种不稳定状态,避免经济生活的混乱,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有序进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确立诉讼时效。

(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防止权利长期处于“睡眠状态”。若权利人长期不行使权利,这种法律事实状态长期存在,权利人将失去通过诉讼保护其权利的可能,以督促权利人为了维护其切身利益而行使权利。

(三)有利于证据的收集,便于法院审理案件,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民事纠纷。设立此制度后,权利人必然要及时的收集、保存证据,可避免当事人举证和法庭调查取证方面的困难,有利于查清事实,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很多,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以具体列举的方式进行了明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了三种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即提起诉讼、权利人提出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民法通则意见》)第173条和第174条规定的几种情形: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

3、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5月4日法经[1992]69号复函中答复:“最后一次退款”属于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4、 1994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中规定,“时效从出具欠条之日中断”;

5、 2001年4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规定:债务人在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通知上签章或签收催收通知的,诉讼时效中断。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的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中有催收内容的,该公告或通知可以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

这些事由都明确表明权利人在积极地行使权利,但现实中的经济生活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情形也是多种多样在不断变化,仅靠列举的方式是难以穷尽的,如当事人申请仲裁,依督促程序申请支付令、申报债权、向对方主张抵消、债务人在债权转让通知书上签字、债务人请求延期给付、提供担保、要求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等等,难道就不是造成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理由吗?

二、法定事由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

《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但具体情况并未明确如何认定,笔者将从该中断事由的发生和诉讼时效从何时中断的角度,对上述三种情形分别讨论。

(一)提起诉讼,权利人递交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有三种情形:

1、符合起诉条件被法庭受理,依正常程序审理结案(包括起诉受理后,受理法院审理时,发现本院无管辖权而移送有管辖权法院审理的案件):在此情况下,因纠纷已按起诉条件提起诉讼,当然造成诉讼时效的中断。但该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是以递交符合起诉条件的诉状(或口头起诉)之日为准还是法院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审查后决定予以立案之日为准?我们知道,权利人的起诉是以递交诉状(或口头)为载体向法院提出请求,它也是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表现形式。法院决定立案,是法院依职权对起诉的要件审查后,认为符合受理条件予以立案,是保障权利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审查程序,权利人行使起诉权利的时间并不因法院的审查而滞后。所以应以权利人递交符合起诉条件的诉状(或口头起诉)之日为诉讼时效中断之日。

2、起诉条件不合法,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民事诉讼法》赋予公民起诉权的同时也规定了起诉的条件和诉状的具体要求,权利人的起诉只有符合其规定,才具有法定效力。否则,该起诉行为就会因不符合起诉条件而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权利人的该行为就不构成具有法律效力上的起诉,也就视为权利人未行使起诉的权利,为了督促权利人合法有效地行使权利,诉讼时效不能中断。

3、撤诉:对于撤诉,2004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全省法院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研讨会纪要》第四部分(二)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分两种情况,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未送达对方前的撤诉和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送达对方、通知对方应诉后的撤诉。

(1)在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之前,原告(即诉讼中的权利人)撤诉的,诉讼时效不中断。

起诉是原告的权利,撤诉也是其权利(包括未交诉讼费而被视为撤诉处理的,即推定原告放弃了起诉的意愿,默认了撤诉行为),撤诉是撤回起诉,是原告向受理法院申请放弃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被该法院批准。它是对其起诉即积极主张权利行为的相反意思表示,表达的是原告愿意恢复到起诉前“权利的睡眠状态”,在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未送达被告之前,其诉讼请求未被被告得知,原告的撤诉行为经法院许可后,视同未起诉。没有发生向被告提出请求的客观事实,故不存在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2)原告在起诉书副本和应诉通知书送达被告后主动撤诉的,或原告未到庭参加诉讼,按撤诉处理的,其诉讼时效中断。

前面已经分析,原告撤诉就是对其起诉行为的否定,但起诉书副本和应诉通知书一经受理的法院送达,被告就得知原告在向其主张权利,形成了原告以诉状形式向被告主张权利。法院虽然可以准许原告撤诉,但并不能否定原告向被告主张过权利的客观事实,依据诉讼时效中断的原理,诉讼时效已经中断,只能重新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之日为受理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之日,即被告得知原告主张权利之日。

(二)权利人主张权利

权利人主张权利,是权利人于诉讼之外积极主动地做出行使自己权利的行为,从而使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消除,这也是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便捷和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EMS信函邮寄送达主张权利,笔者将以EMS信函主张权利的方式来探讨诉讼时效的中断是以权利人发出主张为准,还是以义务人收到该主张为准,以及诉讼时效又是从何时中断的。

笔者曾代理一个购房合同退款纠纷案,案情为:

当事人冉××2001年2月与××房地产公司解除房屋买卖合同,冉××2002年1月、2003年11月、2005年6月分别以EMS致函××房地产公司, 要求退还其所交的首付款255000元。冉××只查了2005年6月份的回执,其它的回执均未查,仅有发信存根,开庭时××房地产公司否认收到前两封信函,主张诉讼时效已过期,否认诉讼时效中断。

实际上本案涉及诉讼时效的中断问题,即是以权利人主张权利为准(发出主义),还是以义务人收到该主张(到达主义)为准。

有许多法律工作者将权利人的此种主张混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称《合同法》)中的要约,主张到达主义,但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两者的法律关系不同:《合同法》第十四条明确,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方不是权利人,其发出要约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承诺,要约的双方当事人在要约发出前不存在权利、义务关系,只有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要约条款对要约人才有约束力(除非该要约被撤回或被撤消);而权利主张不同,发出权利主张是权利人要义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其权利的行为,既使权利人未向义务人主张权利,权利人的权利、义务人的义务也是客观存在的,权利人发出权利主张除了表明权利人在积极行使权利影响时效问题以外,不对双方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产生任何影响,它不能混同于要约,不应适用《合同法》上的到达主义。

其次,从诉讼时效的民法理论看:设定诉讼时效中断制度,是为了消除“权力上的睡眠者”,督促权利人主张权利,使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丧失效力,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从而充分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但民事权利的行使与否取决于权利人的意志,这种意志的客观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向义务人主张权利,根据该民法学理论,只要有证据证明权利人已向义务人主张了权利,就会发生诉讼时效的中断(除非该权利主张被撤回),而不论该权利主张是否到义务人,可见,并不以义务人收到为准。

再次,我国立法、司法文件规定上看:《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和《民法通则意见》第173条、第174条规定,权利人主张权利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主要是从权利人单方面来进行考察、判断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以某种积极的方式主张了权利,即主张的相对人正确,内容明确具体,其诉讼时效便中断,诉讼时效期间应重新计算。并没有规定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必须到达对方后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后果。要求权利人承担主张权利的通知已到达对方的举证责任,缺乏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诉讼时效应以权利人发出权利主张之日为准,不能以权利主张到达义务人之日为准,更不能以是否到达义务人为认定诉讼时效中断的依据。同时,在审理诉讼时效案件中,我们应对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事由从宽把握,深刻领会诉讼时效制度的精髓,不应轻易认定超过诉讼时效,除非权利人确有怠于行使或放弃其权利的行为。

(三)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也称为义务人的任诺,即义务人对权利人表示承认其权利的存在,愿意履行义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重新确定,已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再无继续计算的必要,因此诉讼时效应中断。法律对承认没有法律形式要求。义务人的承认表示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暗示。如请求延期给付、提供担保、支付利息或现金、清偿部分债务等,对于该诉讼时效的中断,是以义务人向权利人发出同意履行义务的通知之日起算,还是以权利人收到该同意履行义务的通知为准呢?

接合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权利人主张权利与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都是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两种法定事由,不同的是前者由权利人发出督促,义务人被动接受;而后者是由义务人主动承认权利者的权利,主动表示愿意履行义务。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据诉讼时效理论,从稳定社会经济和保护权利人的目的出发,应做出最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为准,义务人一旦做出同意履行义务的表示,诉讼时效就中断,即仍应以义务人向权利人发出同意履行义务的通知之日为诉讼时效中断之日,除非该通知在到达权利人之前被撤回。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四十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04名中国成年人第三磨牙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病史的横断面调查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0b9a8a2dd2fb4593f8130ef16c320fc

9.战斗的基督教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