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思维导图

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清风浅 浏览量:22023-02-22 15:43:37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思维导图

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1452e975bfa6b705383368caee23f3a

思维导图大纲

关于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几个不同观点的探讨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法人与自然人虽然都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但法人毕竟不同于自然人,它是一种社会组织,法人人格权虽然与自然人人格权有其共性,如都是绝对权,但它仍有自己的特性。

首先,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具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婚姻自主权等。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法人依法享有的着作人格权,可称为着作精神权,不法损害法人精神利益或精神权利者,可成立法人精神损害。那么,法人究竟能否享有着作人格权呢?各国着作权法规定不尽相同,学者们认识上也有严重分歧。一种主张认为,创作是自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自然人才具有创作能力,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事实上不可能直接创作。因而,作者只能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才可能享有着作人格权,多数大陆法系的国家如德、法等国都持此种主张;另一种主张则认为,作者原则上应为自然人,但不排除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在指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职务作品的作者。英、美、日等国持此种主张。我国着作权法起草时,学者们对此也认识不一。不过,从我国《民法通则》第94条及《着作权法》第11条的规定来看,基本上采纳的是后一种观点。

尽管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法人享有着作人格权,但我们认为,着作人格权虽名为人格权,却与-般人格权完全不同:

1、一般人格权是人人具有的,着作人格权仅作品的作者才享有;

2、一般人格权的容体是权利主体的人格或精神利益,着作人格权的容体是作品;

3、-般人格权与权利人人身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的,着作人格权与权利人的人身是相互分离的,作品一旦完成就在人身之外而独立存在;

4、一般人格权存在于人的一生,着作人格权则始于作品形成,并不因权利人死亡而随之消灭;

5、一般人格权与人身不可分离,它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放弃,着作人格权只是与作品直接联系,因而并非绝对不能被转让或放弃;

6、侵犯一般人格权,往往也就直接侵犯了权利人的人身或人格,而侵犯着作人格权并不是直接侵犯了权利人的人身或人格,只是有可能间接侵犯了他人的发表权或署名权,也就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再次,法人的某些人格权可以依法出售或转让,如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这主要是因为这类人格权本身也是一种财产权。

正因法人人格权具有上述特点,决定了对法人人格权的侵害,往往只会给法人造成财产上的损失,而不会造成什么精神损害。对这个问题学者们认识不一。如台湾学者曾世雄认为,既然通说以实在说为法人的本质,那么“在理论上法人亦因具有权利能力应同样可为赔偿权利人”,“权利能力之存在即足以支持非财产上损害赔偿请求权,痛苦之感受乃客观认定即为已足,实际上有无则非所问……更有进者,法人之人格权受侵害之结果,如其内部之自然人有痛苦之感受,以法人内部自然人为法人机关或法人机关中之配置,其痛苦之感受即为法人之感受,唯有如此认定,实在说-组织体说方始前后一贯。”我国大陆一些学者也认为,法人的名称被假冒,名誉、荣誉被污损,会给法人造成产品退货、合同解除等财产损失,也会严重挫伤法人决策人员的决策情绪和工人的劳动热情,造成精神上的损害。侵害法人的名两极、名誉权和荣誉的,也可给法人造成精神损害。

我们认为,法人的本质采取“实在说”,并不能得出法人会产生精神损害的结论,因为实在说只能说明法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而不能得出法人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自然人。判断决定自然人或法人能否会产生精神损害,关键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或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在于它是否具有产生精神损害的可能性。既然通说认为精神损害是指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那么作为社会组织的法人,因其自身根本不可能产生所谓“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精神损害。法律咨询当然侵害法人的人格权,很可能给其决策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造成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但这毕竟是其工作人员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法人虽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其工作人员则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如侵害法人的名誉,致其工作人员的名誉亦受侵害时,其工作人员可以请求侵害人给付慰抚金等。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非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属概念与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世界各国的立法体例来看,几乎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采用的是“非财产损害”的概念;从各国民法理论来看,德、奥、瑞等国的通说认为:非财产上损害,虽以精神痛苦为主,忧虑、绝望;怨愤、失意、悲伤、缺乏生趣,均为其表现形态,但尚应包括肉体上的痛苦在内。名誉遭受侵害者,被害人多仅生精神上的痛苦。但身体被侵害者,依其情性,亦会产生肉体的痛苦,精神与肉体均不具有财产上的价值,其所受的痛苦,应同属非财产上的损害。台湾地区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非财产上损害,抽象言之,系指权益受侵害。致被害人在非财产上价值遭受损失而言;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是为精神或肉体痛苦,其基本特色,在于不可以金钱价额予以计算。”“所谓非财产上损害,指财产损害以外之所有损害而言,并非单指精神上痛苦或损害”,“盖民法第195条所谓非财产上损害之范围,原较精神上损害范围为广也。”由此可见,精神损害只是非财产损害的一种,我们说法人不会产生精神损害,并不意味着法人不可能产生非财产上损害。

我国也有些学者认为,民法上的精神与哲学上的精神并非等同,哲学上的精神带有主观性,而民法上的精神并非全是意识的形态方面的现象,它具有一定的实在内容,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理论界有人把民法上的精神内容称为“精神实体”,不但自然人有精神实体,法人也有精神实体,法人的名称、名誉、荣誉等就是法人的精神实体,侵害了这些实体,就会给法人造成精神损害。

我们认为,精神与精神实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带有主观性,是人脑的产物,而后者则具有客观性,同时,自然人的精神实体与法人的精神实体也并不相同。自然人的精神实体是以具有生命机能的自然人的生物形态与心理形态为基础发生的,而法人的精神实体是基于法人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而发生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有的日本学者认为,自然人的名誉可分为主观名誉和客观名誉,而法人的名誉指客观名誉(社会评价的名誉)。既然如此,就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侵害自然人的精神实体可能产生精神损害,而侵害法人的精神实体不可能产生精神损害,但并不排除产生精神损害以外的其他非财产损害,如社会评价的降低等。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九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九十五条

[4]《企业会计准则》 第三十一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日本关西地区旅游项目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1e4305c0c63539580585ffb37718715

解决自卑问题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解决自卑问题思维导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解决自卑问题思维导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24b9de40cec41d332a3b50565b4f6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