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对于发明专利来说,发明专利要按照发明专利的相关申请条件去进行申请,那么我们如果有了发明专利的话,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呢?接下来由树图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有了发明专利怎么办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有了发明专利怎么办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有了发明专利怎么办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9409cb72c67680705166c384f6e5637
有了发明专利怎么办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如果这项发明确定为职务发明,则专利申请权人以及专利权人均是你们公司。换句话说,这专利属于你们公司的,你是履行你工作职务的行为,对这项发明专利有贡献。单位应该予以奖励。
在此情况下,3000元均应该给你,900元不能扣,专利管理费更不应该扣,因为专利是单位的专利。不仅如此,单位如果实施了这一项发明专利,你还可以得到全部利润减去税金之后2%的报酬,单位如果许可其他人使用使用这项专利,你也应该得到的你应得到的许可使用费在扣除税金以后的10%的经济利益。
2、如果这项专利属于非职务发明专利,那这项专利就属于你个人的。在你申请专利后,你就是专利权人,单位要想实施专利,需要经过专利权人也就是你的许可。在此情况下,单位不需要向你支付奖金。给多少钱你都是赚的。
3、从你所说的情况看,这项专利似乎应该属于前者,即专利权人是你们公司。那么,900元和600元均不该扣。你可以找单位领导追回。如果单位拒绝,你可以尝试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你可以向其索要《不予受理通知书》,然后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1)发明是一项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指运用自然规律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的具体构思,是利用自然规律、自然力使之产生一定效果的方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经典教材指出:发明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利用自然规律解决生产、科研、实验中各种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方案一般由若干技术特征组成。例如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等等;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技术特征。
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是人们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未知物质、现象或变化过程的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总结,不属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因而不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
(2)发明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型
产品发明包括所有由人创造出来的物品,例如对机器、设备、部件、仪器、装置、用具、材料、组合物、化合物等等作出的发明。方法发明包括所有利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制造方法和操作使用方法两种类型,例如对加工方法、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或产品使用方法等所作出的发明。
专利法保护的发明也可以是对现有产品或方法的改进。绝大多数发明都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例如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组合,对某些技术特征进行新的选择等,只要这种组合或选择产生了新的技术效果,就是可以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
1、确定专利申请的类型
专利申请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发明专利:针对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可以申请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针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针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2、整理相关技术资料,提交专利技术交底书
专利技术交底书由客户方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交底书包括发明创造的名称、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具体内容等。
3、撰写全套专利申请文件
4、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文件,拿到专利受理通知书
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后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专利局将确定申请日,给予申请号,并且核实过文件清单后,发出受理通知书,通知申请人。
5、领取专利受理通知书,专利申请阶段结束
6、发明专利审查阶段
发明专利有这一步工作,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没有这一步。
7、专利授权阶段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经初步审查以及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未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审查员作出授权通知,申请进入授权登记准备,经对授权文本的法律效力和完整性进行复核,对专利申请的著录项目进行校对、修改后,专利局发出授权通知书和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申请人接到通知书后应当在2个月之内按照通知的要求办理登记手续并缴纳规定的费用,按期办理登记手续的,专利局将授予专利权,颁发专利证书,在专利登记簿上记录,并在2个月后于专利公报上公告,未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的,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的权利。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