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而西方失业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如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发展经济学派等。各学派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凯恩斯以前零星的传统失业理论也作为一个流派来分析);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西方失业理论述评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西方失业理论述评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62e7c897011053f2c29d216e7b20b3c
西方失业理论述评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传统经济学家的上述理论观点主要渊源于“萨伊定律”。可以说,“萨伊定律”是传统失业理论的基石。“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就是“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
后凯恩斯主流派托宾、杜生贝等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并将结构性失业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
弗里德曼关于失业的对策建议是: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
托达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托达罗强调了收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与刘易斯等人不同,托达罗看到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艰巨性和困难性。他断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失业和乡村中的过剩劳动力或非公开性失业会长期存在。
此外,发展经济学家还就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公开性失业问题提出了统筹解决的一揽子政策。
上述西方失业理论(实际上,西方失业理论比上述的要丰富得多,这里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大流派的失业理论来进行概括和介绍)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现象;既有失业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等等。应该说,这些均是西方失业理论的独到之处,尤其是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界定、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一揽子政策等。对于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看到,西方失业理论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着致命的不足:其一,虽然门派林立,但基本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是在30年代西方世界陷入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双重危机之中,传统失业理论所谓的“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可以消灭‘非自愿性失业’”论断不攻自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就是要用其“有效需求不足”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失业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危机,并据此提出其需求管理措施。又如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是在西方世界失业率与通胀率相互促进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和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原理无法解释现实世界,货币学派便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不难断言,西方失业理论门派林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点,决定了其很难对现实和未来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正确、清楚的回答和解释。其二,角度单一,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西方各学派失业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因此,他们的研究均是从经济不单一角度进行的。而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口问题。仅从经济学单一角度来研究的失业问题,其结论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难免失之于偏颇,也很难用以全面和正确地指导、服务实践。
此外,西方失业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基于西方世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和形成的有关失业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有别于西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因此,西方失业理论这于中国实践会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