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思维导图

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西风不相识 浏览量:22023-03-04 02:50:38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思维导图

摘要:《劳动法》颁布后,法典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没有作具体规定。因此,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成为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最新国情,借鉴国际和国外劳动立法的经验,从确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入手,对劳动法基本原则进行详实的探讨,并将三方(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协调劳动关系列入劳动法基本原则之一,论证其依据,总结和归纳了其基本内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e8c65fa881222ccb489bc6d7d92a040

思维导图大纲

劳动法基本原则新探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关键字: 劳动法,基本原则,保障劳动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颁布实施了两年多,这部劳动法典是在1994年7月4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于1995年1月1 日起实施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一部劳动方面的基本法律,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这部历史性的法律文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对于保护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但这部劳动法典不同于我国的其他基本法律,未明确规定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致使在其颁布实施后,学术界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劳动法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确定基本原则的依据、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在劳动法典颁布后大量出版的各种劳动法教程、劳动法注释中,也无一不论及劳动法基本原则问题。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成为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结合我国劳动法的历史发展并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所确定的基本方针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进行科学的探讨。

一、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作用

何谓劳动法基本原则这一问题,学术界对此争议不大,因此只作简单陈述。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基本原则应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我国劳动法的出发点和依据。它是我国劳动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立法者在劳动领域所奉行的政策,是劳动法的指导方针,对劳动法的各项规定及其实施,都有指导的效力和作用。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和执法,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和全部劳动法规范起指导和统帅作用的立法执法的指导方针,它可以弥补法律漏洞、修正法律矛盾。

以上观点正确地指出了劳动法基本原则同立法、司法、守法、法学研究等法律运作的关系。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同守法有关,是劳动关系活动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劳动法基本原则同该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劳动立法,对全部劳动法制度和规范起统率作用,是作用于规则的规则。

三、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1、要以宪法为依据。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关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关于劳动权的规定是制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应体现宪法精神,但宪法原则并不等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应突出劳动法的基本特征,即从劳动法诞生之日起,它就是旗帜鲜明的劳动者保护法,它与民事、经济法律有很大区别,民法和经济法一般是保护双方当事人,而劳动法虽然保护的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更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劳动法是公法私法化的法律部门,劳动法律的很多规定,都是体现了国家对具体劳动关系的干预。

有些学者认为,劳动政策也应作为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之一,我认为此观点偏颇。首先政策不具有稳定性,易多变,其次政策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现实情况和国家宏观意图的变化,不能持久永远。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仅能够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因此,劳动政策不宜作为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应当说目前学术界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作用及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并无原则上的争议,而对于劳动法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至今争论不休。我认为劳动法基本原则应是如下:

(一)保障劳动权的原则

保障劳动权原则是基本原则中首要和最重要原则。因为劳动权是劳动法的基本问题,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其他权利,如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物质帮助权等等,都是以劳动权的实现为前提的,整个劳动法可以说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权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上。劳动权是公民生存权利的基础。

劳动权的确立在劳动法发展史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世纪初,在英国首先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而直到20世纪中叶,劳动权才首次在法国 1946年宪法中得到确认。其后世界各国亦将劳动权规定在宪法中。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人权的世界宣言》中规定劳动权是人权之一。我国建国后制定的历次宪法都有劳动权的规定。那么,为什么在劳动法中还要将保障劳动权作为基本原则呢?

理由如下:

2、我国宪法中关于劳动权的规定过于笼统、简单,不能充分体现立法本意,有必要在劳动法中对劳动权的保障加以进一步确认。

劳动权的含义是一般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和切实保障按劳动取得报酬的权利。劳动权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其解释为:(1)工作自由权,即任何人不能因性别、民族、肤色或是否是工会会员而对就业进行限制。(2)职业保障权,即任何人都有请求提供工作或者可以得到工作的权利。

我国虽在宪法中规定了劳动权,但规定的过于笼统、简单,只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未能赋予劳动权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通过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规定,对劳动权赋予丰富的内容,进行科学的界定,对劳动权予以全面的保障。

保障劳动权原则的含义是:

1、凡是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公民都有平等地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有根据其志愿、才能、教育程度并在考虑社会需求的情况下选择职业及工种的权利。

2、国家有义务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权,当劳动者谋求不到工作时国家应给予帮助、扶持或提供必要的生活费。

3、劳动者有按其劳动的数量与质量获得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额的劳动报酬的权利。

4、必须尊重劳动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劳动权,对劳动力使用者滥用解雇权的行为应当加以限制。

5、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应体现劳动法的特点,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正是劳动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从劳动法诞生之日起就被确认,虽然由于现代劳动法的发展,劳动法具有了其他作用,但无论劳动法的内容如何变化,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永远是劳动法的主旨,因此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是劳动法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典规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权、民主管理权、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是最基本的保护、平等的保护、侧重的保护、全面的保护。

其次是平等的保护。平等的保护是指所有劳动者不因其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宗教信仰、职业、劳动关系的性质有何不同,其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其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我国劳动法的保护,不应有任何歧视或差异。但这种平等保护,并不排斥对特殊劳动者群体如未成年工、女工等的特殊保护。

再次是侧重的保护,即在特定条件下,当对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和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的学者提出对用人单位的利益是一种兼顾关系,我认为不能强调兼顾,兼顾即失去劳动法的特色,而且用人单位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其合法权益可通过其他法律加以保护,而我国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法律规定,无须再由劳动法加以特别的兼顾。也有人提出是优先的保护,我认为优先保护的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当前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增效减员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还要实行,因此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强调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侧重保护,目前我国正在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对企业裁员行为的严格限制,都体现了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而不是片面强调绝对优先保护。

最后是全面的保护。即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既保护法定权利,也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约定权利,对约定权利的保护是以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既保护劳动者的人身权利,也保护劳动者的财产权利;这种保护既存在于劳动过程的始终,也存在于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任何环节。

(三)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他们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主体。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还不规范,对于三方原则完全照搬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遵守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应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三方原则。

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原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1、在立法活动中应体现三方原则。在制定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时,应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政府在立法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在立法时必须听取工会和企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采纳其合理建议。工会和企业组织代表参与立法,能够及时的反映劳动关系参与者的意愿,使立法内容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执行性;而且,也使政府的劳动政策和重大决策对工会和企业组织的活动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便于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三方对劳动关系的协调正是通过制定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政策,规定劳动条件、劳动标准来实现的。

2、签订集体合同,进行集体协商谈判要体现三方原则。集体合同的签订、集体协商谈判要由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在我国现阶段国家仍有必要使用国家权力,对具体劳动关系施加影响,在诸如工资、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等方面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在政府指导下,具体讲就是劳动行政部门指导下,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集体合同。集体协商谈判由政府进行指导、协调,能够及时化解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纠纷,避免集体争议的出现。

3、三方对日常出现的重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进行协调和斡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一些重大的劳动争议和突发性的劳动事件,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通过三方协调和斡旋,使其得到化解,避免社会动荡。

4、三方共同监督劳动法的执行。政府通过劳动行政部门监督劳动执法,依法进行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正是其国家权力的体现;工会通过三方协调机制,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情况;企业代表组织通过三方机制也可监督劳动法的执行情况。

三方原则的内容、组织机构和程序我国立法还未有规定,应该说实行三方原则目前还有一定难度,有待于完善,但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也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规范,实行三方原则越来越有其必要性,因此三方原则应作为我国劳动法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实用手册》,郭军、李文华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2、《劳动法》,王全兴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3、《劳动法教程》,徐颂陶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4、《劳动法新论》,许建宇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5、《中国劳动法实务》,王益英、龚建礼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6、《香港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杨冬梅、傅麟文,《中国劳动科学》1997年9月刊。

7、《荷兰劳动关系与集体合同制度》,《中国劳动科学》1997年2月刊。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金英杰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民法的基本原则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民法的基本原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民法的基本原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f6410301e988f81ae2f9db8ab662622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坚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坚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坚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601adce68d2b5295c079283dcc1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