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上下班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这也属于工伤赔偿的范围。要是已经以交通事故案件起诉肇事者,还能再申报工伤赔偿吗?申报交通事故工伤需要提交哪些材料?以下就跟着树图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交通事故起诉了还能报工伤吗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交通事故起诉了还能报工伤吗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c188fe6e16e7a9023741505914f8922
交通事故起诉了还能报工伤吗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在交通事故中的工伤事故中是可以同时起诉,但是最终获得的赔偿并不是双份的,而是在交通事故赔偿完毕之后,不足工伤待遇标准的由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补齐。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要是职工在事故中负同等责任的话,那么也是可以申报工伤的。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交通事故认定工伤条件是:
1、必须在上下班途中。包含两个条件,上下班路线和上下班时间。不一定是必经路线,只要是合理的路线则可。关于时间,我们认为迟到、早退也是上下班时间。需员工向工伤认定部门提供上下班途中的证据。
2、必须是交通事故。不管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老的规定要求是机动车交通事故,修订后的条例不再限定为机动车),双方事故还是单方事故,只要是交通事故则可。
3、必须是本人在事故中不负主要责任(当然包括全责),即本人无责、次责或同等责任。需注意的是,近期有一种趋势,即交警部门在事故责任较难认定的情况下,往往不再认定责任,而是只出具事故证明书,将责任认定交由法院来完成。
1、受害人身份证复印件及个人申请;
2、二人以上证人证言、身份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
3、受伤害人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受伤害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确定劳动关系,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4、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个人申请应提供用人单位情况:
(1)用人单位全程,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
(2)工商注册机关名称;
(3)法人代表姓名,联系方式;
5、受伤害人的初诊病历、住院病历、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6、受伤害人委托他人申请的,提供授权委托书及受委托人的身份证明;
7、全部报送认定材料须为A4纸,有复印件的须提供原件由劳动部门进行审核;
8、提交上述材料后,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申请工伤认定;
9、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
(1)交通事故须出具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企业内发生的交通事故须出具企业车辆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3)在履行工作职责中被人殴打致残者,须出具公安部门或法院的判决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八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十九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十二条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