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是对行为进行界定和量刑的重要标准。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有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文中,树图网的小编将向您介绍关于犯罪心理的基本知识,包括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法律规定,以及醉酒和正当防卫的基本知识。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犯罪心理概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犯罪心理概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b4da234d3f4b5aba33e06a419ddaea6c
犯罪心理概述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见故意犯罪是对危害结果的积极追求,至少是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其社会危害性较大。
例如:甲因私仇报复乙,买了把菜刀。甲用菜刀朝乙头部砍了两刀,乙受伤倒地。当甲还要砍乙时,丙上前拦阻,甲边说:“他没有死!”边挣脱丙,又朝乙身上砍了两刀。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所以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而且处罚一般比故意犯罪要轻。
例如:王某擦枪时三心二意,不慎将坐对对面的李某射死,王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刑法》第十八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里的“醉酒”,是指生理醉酒,即饮酒过量,导致酒精中毒出现精神失常的情况。在醉酒状态下,行为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减弱判断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并不会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且醉酒的人对自己行为控制能力的减弱是人为的,是醉酒前应当预见并可以得到控制的。所以,醉酒的人犯罪还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争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为了鼓励群众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明确规定,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例如:几个流氓正在打劫一名外地游客,甲某冲上去将几个流氓打伤,甲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他不必对打伤几个流氓的行为承担责任。
■ 犯罪心理知识大全
■ 什么是犯罪心理
■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分析
■ 社会矛盾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Coresight功能概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Coresight功能概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ebec87c729f18ad8d2c14f2f9af2790b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206c54fea8092844bd6b268cbfb5f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