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资格考试司法考试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思维导图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从前多好 浏览量:02023-03-08 16:44:4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思维导图

核心内容: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侵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类罪名,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必须是投放了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在主观上需要是故意的才可构成。以下就由树图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该条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0f0434f992df22d6a682cf9ccc327dd

思维导图大纲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如何认定?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特指单位场所的正常秩序、以及社会日常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秩序。(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人必须通过“投放行为”传达出恐怖信息。2、恐怖信息的物质载体要使人产生恐惧心理,行为人投入的东西必须在外观上足以让一般人相信是“危险物质”。3、投放行为的对象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但引起的是旁观群众和社会大众的恐慌。4、投放行为必须具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节。(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四)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如果行为人没有借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扰乱社会秩序的故意,即使在客观上使他人误认为行为人是在投放危险物质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的,也不能构成本罪。

二、投放虚假物质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修正案(三)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两百九十一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第五章 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第五章 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第五章 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0deecd7512548238fd944041b6c9574

危险化学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工作指引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危险化学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工作指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危险化学品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工作指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4b396902ef86f5113f1467cb21ba1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