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医学冷战在亚洲的爆发思维导图

冷战在亚洲的爆发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217001655 浏览量:12022-10-30 11:54:43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冷战在亚洲的爆发思维导图

冷战在亚洲的爆发概括及其论述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冷战在亚洲的爆发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冷战在亚洲的爆发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14b2aa36a1ca36ab0f06ee4234433f1

思维导图大纲

冷战在亚洲的爆发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中苏同盟与亚洲冷战的起源

苏联在远东的根本利益

日本海问题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了库页岛和外千岛群岛

外蒙古问题

苏联认为中国与苏联之间需要有一个巨大的缓冲带,因此,蒙古需要独立

中国东北问题

东北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占领东北后将获得太平洋入海口

因此东北是苏联重返亚太计划重要的一环

国共两党与苏联的关系

由于中国也是二战战胜国,因此情况完全不同于欧洲,苏联不可能无法在中国手中得到更多利益。因此别无选择,只能与国民政府合作,于1945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与国民党的合作大大刺激了共产党,只能转向求助于美国,而由于美国的右翼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敌对态度,拒绝与共产党合作,于是中共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苏联希望中国共产党可以控制住东北,以达到自己的远东西战略安全。但是内战期间的复杂形势又使得苏联无法准确判断局势,在47到48年毛泽东多次希望前期莫斯科,却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同意。担心落下口实支持中国内战。

随着国共内战国民党的节节败退,一九四八年底 苏联判断美国出兵干涉已无可能,于是在两党对峙于长江时开始介入国共和谈。毛泽东对和谈本无意向,因此也无意参与和谈,斯大林见毛泽东如此有个性,于是拒绝了毛泽东来莫斯科的要求,转而派米高扬在二月前往西柏坡了解中共的态度。

此时,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已经是大势所趋,不需要任何外界援助,此时共产党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治国经验,因此向苏联请求专家支援,以进行大城市管理

1949年6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与斯大林会面时提出了大量的援助要求,发现苏联给了更多超乎想象的帮助,从此坚定了中共从此彻底倒向苏联的决心

由于担心英国从阿富汗进入新疆,苏联甚至要求共产党加速解放新疆,并提供了包括汽车飞机在内的大量援助

国共内战期间的中美关系

美国对于体量巨大的中国仍然不能放下,因此在解放军解放南京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并未与国民政府一同搬迁,而是留了下来

在司徒雷登回美国之前,中共始终无法确定苏联态度,因此暗示司徒雷登可以来到北平与中共高层领导会面,结果在电报来往期间,刘少奇秘密会议电报发回,毛泽东遂确定了倒向苏联的决心,不再热心与司徒雷登见面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从而明确表达了态度。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与存续

1945年,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最为不平等的,包括要求国民政府支持外蒙古独立、强迫中方同意苏联在旅顺朱军、以及中苏铁路中苏共有三方面。

随着1949年共产党大局已定,并且决定倒向苏联,这个条约如何存续就成了大的疑问。由于条约涉及到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利益,因此苏联希望共产党完全继承

毛泽东对此另有想法,他希望能够将外蒙古取回,并且向来到西柏坡的米高扬暗示了想法,但是随即迅速得到了斯大林的严辞拒绝

1950年2月,中苏重新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中共正式收回了大连港和旅顺港,之所以苏联能做出如此让步,和中美关系密不可分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海峡战争属于中国内战。暗示美国不会为了台湾而与共产党彻底对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转化为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

虽然真正亚洲的冷战格局要在朝鲜战争后才能完全成型,但是可以说在此时,其基础已经奠定

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和结果

朝鲜战争之前的多方形势

1948年朝鲜分裂成两个国家后,金日成和李承晚都在一直在思考统一国家的办法,双方心知肚明,和平统一没有可能

1949年3月,金日成去莫斯科访问,暗示斯大林是否可以武力统一朝鲜,被斯大林拒绝

1949年6月底,美军撤离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成为真空地带,南朝鲜国防军大概5万左右,刚过建立,北部也不过7~8万人。金日成设计了瓮津半岛作战计划,希望通过攻打瓮津半岛,然后在三八线全线推出,但是在9月份被斯大林否定

毛泽东虽然原则上同意金日成的计划,但是希望朝鲜等到中国完全统一全境后(含台湾),再与朝鲜一起统一南方

朝鲜战争与苏联的远东利益

被迫签订条约导致苏联失去亚洲地区利益,迫使斯大林不得不重新思考苏联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布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日成再次写信给毛泽东,表明了统一朝鲜的愿望,毛泽东转信给斯大林,斯大林也表示此事需要先搁置

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发电报给朝鲜大使馆,表示可以考虑统一,但是需要金日成亲自来莫斯科讨论,并且叮嘱不得告知中国,说明此时斯大林态度已经发生转变

1月30日是中苏同盟条约方案确定的两天后,说明两件事的时间衔接,同时,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草案的其中一条内容规定:如果远东地区出现战争或有战争危险,苏联军队可以留在旅顺港

2月2日,周恩来与米高扬会谈的时候,米高扬提出附加条款:当远东地区发生战争或出现战争危险时,苏联军队可以沿中长路自由调动

一个推断:因为苏联希望能够保住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苏联不排除制造朝鲜半岛紧张局面的手段来实现

朝鲜战争的前奏

1950年4月,金日成前往莫斯科,商议朝鲜战争事宜

5月1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征求毛泽东意见,并且提出斯大林的同意观点

因此后来毛泽东曾表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三驾马车,两架马车都要往前跑,中国属于被迫参战

一个月之后,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战争中国的参战问题

朝鲜战争爆发后,从双方披露的档案来看,中国一直在讨论是否参战的问题,但是斯大林方面一直否定

8月份后,战争进入僵局,毛泽东提醒金日成,补给线过长,很容易被截断,但是这个建议再次被斯大林拒绝

从逻辑上分析,斯大林并不希望中国快速介入并解决问题(个人判断),避免远东局面重回平静,甚至于中国人再次占据朝鲜半岛

直到9月17日,中国再次提醒是否需要出兵援助,朝鲜劳动党也全部通过的情况下,苏联仍然不做表态

9月27日,朝鲜人民军惨重失败,金日成直接发信给斯大林,要求苏联出兵,或者组织“国际志愿部队”

斯大林才于10月1日写信给毛泽东,告知中国可以出兵,但是此时出兵,时机已过,因此在中国领导层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朝鲜战争中国的出兵决定

毛泽东决定出兵,并且于2日回电表示15日就出兵。但是这个决定得到了中央书记处表决时的一致反对,毛泽东只能发电给罗申表明中国内部的态度

10月4日、5日开会,毛泽东终于说服大家出兵,但是要求苏联进行空军援助。因此10月8日,林彪与周恩来前往苏联落实空军援助的事情。但是斯大林表示空军准备时间较长,只能在2个半月之后才出兵,会谈陷入僵局。最终在11日,双方临时做出放弃北朝鲜的决定,并致电毛泽东告知

13日,政治局关于朝鲜战争讨论了一天(档案未解密),确定依然出兵,但是进行了战术调整,不打算主动发起进攻。但是斯大林再次发电表示苏联空军不会越过鸭绿江

18日,在得知苏联军队不会越过鸭绿江后,政治局再次召开扩大会议(档案未解密),最终毛泽东决定按原计划出兵,19日晚四个军渡江

中国出兵的动机推测

无论是美国的部分专家还是中国官方,都认为朝鲜战争中国出兵为保护国家边境安全

但是,以保护边境为目的的出兵,必须有军事胜利把握为基础,而之前中国内部反对意见很大,主要就是对于军事胜利并无把握

考虑到当时的国内条件,建国之后中共亟需面对的问题就是政权的稳定性问题,朝鲜战争的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同时经济萧条,经济混乱,对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

考虑到几个国际条件,斯大林与金日成均希望中国出兵,因此毛泽东出兵也有做给斯大林看的情况下,表示中国是有担当的一员

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军队19日越过鸭绿江,25日就与美军接火,而28日斯大林就下令苏联空军立刻进行支援,并且飞过鸭绿江,击落了两架美军飞机,证明了毛泽东的猜测——苏联想看到中国的反应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空中部分基本都是由苏联空军承担的,并且在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后勤补给线,后来中国志愿军全部使用了苏联制式装备

据此也可以推测,如果中国没有出兵朝鲜,可能后来也无法换来苏联各种无偿的帮助了。毛泽东确实负起了社会主义阵营亚洲地区领导人的责任

事实上,中国出兵朝鲜,实际上也是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定

朝鲜战争的得失

社会上普遍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得不偿失,因为战争中巨大的伤亡以及最终台湾问题的产生与遗留至今

事实上台湾问题很可能并不是朝鲜战争造成的结果,因为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台湾的位置已然不同

另一方面,中国出兵朝鲜后,早期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巨大的战争损失更多的可以归因于停战时间的选择(拒绝了1951年初联合国十三国停火议案)

因此,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所产生的巨大损失,不是出兵朝鲜带来的,而是战争中的决策带来的

冷战由欧洲向亚洲的扩大(邓峰)

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的形成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体系的形成与对立,是欧洲最重要的事件

1948年3月17日,比、法、卢、荷、英五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组建了欧洲第一个集体防卫组织,因感到西欧防务无美国参与将毫无价值,因此希望美国加入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美国从此借助北约介入到欧洲防卫体系中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西德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令苏联人非常愤怒,提出西方不应当批准巴黎协定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

1955年5月14日,苏、东德、波、阿、捷、匈、罗、保八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标志着华约的诞生,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两极格局

两大阵营行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冷战时欧洲的斗争形势

欧洲的冷战与德国有直接关系,苏联在二战中是德国的受害者,因此始终怀疑德国的军国主义复活,而希望德国成为一个对欧洲安全没有任何威胁的国家,而欧洲希望德国成为资本主义联盟的一个成员

1948年6月22日,以西方占领区发行新的“D”记德国马克为导火索,苏联开始封锁西柏林,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

在柏林危机期间,以阿德纳为首的西德官员在于英美法等国家忙于制订西德宪法,苏联发现并无法阻止西德的城里,于是与1949年的5月中止了封锁

在柏林危机期间,苏联的行为导致了德国人民极大的反感,失去了民心,实际上苏联非常得不偿失

冷战由欧洲向亚洲的扩大

1948年8月和9月,朝鲜南北地区先后成立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两个国家

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韩在38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这种冲突不断升级,最终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同意之后,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朝鲜战争爆发

由于1950年1月其苏联缺席联合国席位,因此美国在联合国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韩国的议案,组建了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

美国参战使得朝鲜战争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告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考虑到中国的国家利益,10月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半岛,抗击联合国军

经过三年的斗争,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朝鲜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招致美国的全面遏制

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9月《美、澳、新安全条约签订》

1951年9月《对日合约》签订

1953

伊朗和早期冷战

背景介绍

一般认为冷战爆发于1946年3月,但是随着更多原始档案的解谜,大家发现冷战在1946年之前,在西亚、中东已经爆发

19世纪中期起,英俄在伊朗进行大角逐,最终双方默认:伊朗北部属于俄国势力范围,而南部则由英国主导

一战之后,苏联忙于处理国内事务,而英国则趁势加大对伊朗的影响。1921年,伊朗近卫军团哥萨克旅旅长礼萨汗·巴列维(Reza Khan Pahlavi)发动政变,推翻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建立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国王想要借鉴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经验,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促进伊朗现代化发展,同时积极与其他大国交好,以平衡英俄对伊朗事务的控制

1941年,英俄分别从南北方向入侵伊朗,迫使巴列维国王退位,其子默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交换条件是:伊朗变成支持战争的“通道”,英俄有权驻军至二战胜利

1945年5月,二战欧洲战场胜利,英国按计划撤军,但是斯大林犹豫撤兵,反而趁英国战后虚弱之时积极向中东和西亚扩张势力

英国认识到无力维持其在伊朗的传统势力,谷艾德礼政府借助英美特殊关系,主动提议英美联合参与伊朗事务。在此背景下,伊朗冷战逐渐拉开序幕

1946年伊朗危机

按照1942年签订的《三国条约》,战争胜利的6个月内,英苏军队应该撤出伊朗

1946年3月,斯大林不愿撤军,反而支持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人起义建立共和国,由此1946年伊朗危机爆发

斯大林的做法令巴列维政府和英美非常不满,1946年1月,伊朗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制造伊朗内部分裂。

苏联代表辩称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人与己无关,减弱了对反叛势力的支持,伊苏关系缓和,伊朗也不再坚持其对联合国提出的申诉。但是英美不肯罢休,美国想趁机加大对伊朗影响

1946年4月4日,苏伊双方达成苏军撤离协议,交换条件为:伊朗允诺将其北部的石油开采权长期租让给苏联

5月6日,苏军全部撤离。在英美的支持下,伊军迅速完全控制北方叛乱地区。1947年,新选出的伊朗议会否决了苏伊双方联合开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协议,由美国公司接任。于是美伊关系更加友好,美国成功在伊朗楔入影响力

伊朗政变(1951~1953)

伊朗民族主义者不满巴列维国王完全倒向英美的政策,他们成立民族阵线(National Front),提倡国家自主发展,摩萨台(Mohammad Mosaddeq)是其主力之一。同时,苏联也不甘心在伊朗危机中败北,继续通过伊朗共产党施加影响力

伊朗共产党与民族阵线的部分主张是一致的,他们主张伊朗石油国有化,即成立伊朗国有石油公司,以取代控制伊朗石油命脉的英伊石油公司,因此英方与伊朗民族阵线势力矛盾十分尖锐

1951年3月,亲西方总理阿里·拉兹马遇刺身亡,翌月,伊朗国会通过石油产业国有化提案,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整个过程中,国会议员,国有化运动领导人摩萨台是幕后主要推手

1951年5月,巴列维任命摩萨台为总理,上台后,他主张谈判英伊石油问题,提议双方平分利润,英方拒不接受摩萨台的提议,并欲以他亲苏为由推翻摩萨台政府

结果在1952年的大选中,摩萨台以压倒性多数票优势当选伊朗总理。这令英国感到更为不安,想要除掉摩萨台

1953年,丘吉尔说服艾森豪威尔,提议英美联合推翻摩萨台正富,扶持城里亲西方的巴列维政府。艾森豪威尔接受了丘吉尔的提议,拟定周密行动计划(摩萨台与巴列维国王政策不一致,摩萨台民族主义情绪浓厚,而巴列维国王偏向英美)

1953年8月15日,美国中情局和英国军事情报局联合行动,指使国王亲信纳西里上校领导王宫警卫队发动反摩萨台的政变。政变失败后,巴列维国王逃往国外

8月19日,英美再次联合指使伊朗前内阁大臣扎赫迪将军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并成功。巴列维国王返回德黑兰后,以叛国罪逮捕摩萨台。至此,巴列维政府完全倒入美国阵营,直至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

1954年,美国组织建立巴格达条约组织,从而在中东西亚形成遏制苏联的包围圈。苏联自然也不甘心形式,开始了在阿富汗、新疆地区的一系列角逐

这一时期,英苏之间的较量被称为冷战的黎明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与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姚远梅)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来源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双方都向英国求助,希望能够得到英国的支持,从而合法的兼并克什米尔土邦

英国正在建立英联邦,因此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因此鼓动蒙巴顿支持尼赫鲁提交克什米尔问题给联合国

英国首先鼓动巴方先提交克什米尔问题至联合国,担心印方不去应诉,蒙巴顿以圣诞特殊礼物(长信)给尼赫鲁,迫使其于1947年年底提交克什米尔问题至联合国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已经合并给印度,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并不接受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发展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克什米尔问题实质上成了美苏争霸之间的棋子。美国放话说,克什米尔问题必须在伦敦和华盛顿之间得以解决

印方立场

清退所有入侵者,恢复克什米尔正常秩序

克什米尔秩序恢复正常后,印度撤兵

在联合国监督下,克什米尔人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

巴方立场

立即停火,恢复秩序

印度部队与部落人同时从克什米尔撤出

两国总督授权长官克什米尔,并负责组织公民投票

英国认识到无论出台什么决议,印巴双方都不可能同时接受。最好的方案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判决克什米尔是有争议领土,换回印巴双方的暂时停火,然后再进行公投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但是作为常任理事国的苏联如果反对或者否决提案,对于英国的英联邦战略和美国的美苏争霸都不利

1948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克什米尔是有争议领土,但是印巴都不接受

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巴基斯坦认识到自己实力较弱,需要寻找一个强大的国家抗衡印度,1954年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

通过安理会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方深刻认识到:联合国是大国政治,鉴于英美联合支持巴基斯坦,新德里则需要与苏联友好以保持战略平衡

因此此后,尼赫鲁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实际上与苏联友好,走向了苏联一端。相应,南亚冷战格局初步形成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与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的来源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双方都向英国求助,希望能够得到英国的支持,从而合法的兼并克什米尔土邦

英国正在建立英联邦,因此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因此鼓动蒙巴顿支持尼赫鲁提交克什米尔问题给联合国

英国首先鼓动巴方先提交克什米尔问题至联合国,担心印方不去应诉,蒙巴顿以圣诞特殊礼物(长信)给尼赫鲁,迫使其于1947年年底提交克什米尔问题至联合国

印度认为克什米尔已经合并给印度,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并不接受

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发展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克什米尔问题实质上成了美苏争霸之间的棋子。美国放话说,克什米尔问题必须在伦敦和华盛顿之间得以解决

印方立场

清退所有入侵者,恢复克什米尔正常秩序

克什米尔秩序恢复正常后,印度撤兵

在联合国监督下,克什米尔人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

巴方立场

立即停火,恢复秩序

印度部队与部落人同时从克什米尔撤出

两国总督授权长官克什米尔,并负责组织公民投票

英国认识到无论出台什么决议,印巴双方都不可能同时接受。最好的方案是:以一种建议的方式判决克什米尔是有争议领土,换回印巴双方的暂时停火,然后再进行公投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但是作为常任理事国的苏联如果反对或者否决提案,对于英国的英联邦战略和美国的美苏争霸都不利

1948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克什米尔是有争议领土,但是印巴都不接受

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巴基斯坦认识到自己实力较弱,需要寻找一个强大的国家抗衡印度,1954年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

通过安理会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方深刻认识到:联合国是大国政治,鉴于英美联合支持巴基斯坦,新德里则需要与苏联友好以保持战略平衡

因此此后,尼赫鲁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实际上与苏联友好,走向了苏联一端。相应,南亚冷战格局初步形成

中美关系的敌对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原因分析

政治上,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散步“台湾地位未定论”

军事上,国民党占据沿海岛屿,对往返于海域的大陆船只进行骚扰

194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开始制订解放沿海岛屿的计划,制定了“从小到大,从北到南,逐岛进攻”的战略

1954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从浙东岛屿开始,逐步削弱国民党在台海势力,最终解放台湾

外交上,阻止美国和国民党当局缔结的《共同防御条约》,同时也测试《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

第一次台海危机过程(1954~1955年)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从厦门向金门岛猛烈炮击。下午时,炮弹已经达到5000发。9月24日进行了第二次炮击。

两次炮击造成了两名美国军事顾问的死亡,艾森豪威尔讲这两次炮击是他“执政十八个月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

美国方面,尤其是政界与军界做出了非常强硬的反应,首先加快了《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步伐。事实上,这个条约在美国政界军界争议很大,主要是担心卷入与大陆的全面战争

对于如何处置沿海群岛,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交了《福摩萨决议案》,在1955年1月25日和28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一江山岛之后被迅速批准。授权美国总统采取一切必要或适当的手段保卫台湾和澎湖,以及保卫“有关阵地和领土”(金门和马祖)

1955年2月开始,美国第七舰队一方面帮助国民党从大陈撤退,另一方面加紧向台海地区增派兵力。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甚至提到考虑使用核武器协防台湾以及沿海岛屿

台海危机的化解

针对美国可能升级的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寻找缓和的途径

1955年4月份的万隆会议上,成为第一种缓和的途径

通过第一次台海危机,大陆与美国也建立了一种沟通渠道,这就是1955年8月份中国代表和美国代表在日内瓦开始的大使级会谈。

第一次大使级会谈达成了一个双方平民返回各自国家的协定;而钱学森也是通过这次会谈回到的中国

日内瓦大使级会谈成为了第一次台海危机的重要成果,并且为中美日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台海危机的后果

军事上,收复了浙江沿海岛屿(一江山岛),打通了海外运输的重要通道

政治上,向国际社会宣誓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政治立场,使得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在维持国家领土主权和维持两岸关系的决心

显示出中国两岸政策出现变化的迹象——之前制订的解放台湾“三步走”战略

建立现代化的海军和空军,夺取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逐步解放浙江和福建等省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的沿海岛屿,保障大陆沿海港口和航线的安全,并建立攻占台湾的军事基地

1950年~1951年发动渡海作战,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统一

炮击金门之后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渡海作战的困难性,进行了“三步并两步”的战略调整(先夺取沿海岛屿,再解放台湾)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6d78f9402e836746f76d2d103c47efa

新时代四有教师的师德修养(刘海涛教授)彭深惠2023.10.19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新时代四有教师的师德修养(刘海涛教授)彭深惠2023.10.19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新时代四有教师的师德修养(刘海涛教授)彭深惠2023.10.19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d48fbbe524235782b9dd8c7f5a8cf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