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高校与高等教育医学水体卫生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水体卫生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会员免费下载30积分
会员免费使用30积分
无数 浏览量:42024-05-11 23:03:26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水体卫生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水体卫生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水体卫生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8ab320bf0db10ff7e7f6113328118aa

思维导图大纲

水体卫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水体

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和人工水域

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水库、地下水、极冰

按类型划分

海洋水体

陆地水体

水资源 water source

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天然水中含有溶解性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

我国水资源情况: ①北方资源性缺水 ②全国水质性缺水,南方尤为严重 ③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④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东南多雨,西北干旱。

分类

降水 precipitation

云雾中的气态水凝聚并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雨)或固态水(雪、雹等)。

卫生学特征

①水质较好,含矿物质少 ②水量无保证,受季节、地域影响较大 ③降水的水源地环境对降水水质有一定影响,不同地区降水组成不同 ④大气中的物质可溶于降水,故降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大气物质组成,易被污染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是降水经地表径流汇集而成的水体 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 降水的天然蓄积场所,与地下水互相补充

卫生学特征

①水质较软,含矿物质较少 ②浑浊度大,细菌含量高 ③水中溶解氧含量高 ④有丰水期和枯水期 ⑤水质受到地质环境(土壤内物质溶解)和人类活动(如污染)影响

分期

丰水期

当降水大量进入江河湖泊,水量达到最大时

枯水期

一年中水量最小、水位最低的时期

分类

封闭型

四周封闭,水无法流动,故又称“死水”;如湖水、水库水等

开放型

四周未完全封闭,依靠水位的落差,水自高处向低处流动,又称“活水”

地下水 underground water

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的水 体

卫生学特征

①硬度较大,含矿物盐类较多; ②水中溶解氧含量较少; ③物理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 ④水质直接受到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分类

浅层地下水

潜藏在地表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常用的 水源。

物理性状好,细菌数少;矿物盐类含量增加,溶解氧减少

深层地下水

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常作为城镇或企业的集中式供水水 源。

水质好,水量稳定,水温恒定,细菌很少,盐类含量很高、硬度大

泉水(spring water)

通过地表裂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物理性状

水温

地表水的温度随季节和 气候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变化范围在0.1~30℃之间; 地下水温度比较恒 定,一般在8~12℃左

水体的温度比较稳定,如果发生剧烈的变动就提示可能受到污染

水温升高

①水中各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加快,对水体的自净过程、饮用水的处理和运送等方面均有影响 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从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影 响水的微生物特性以及饮水的净化和消毒

色

洁净水是无色的

因有机物or无机物呈现不同颜色

腐殖质——棕黄色

黏土——黄色

铁盐和锰盐——黄褐色

富含藻类

小球藻——绿色 硅藻——暗褐色 蓝绿藻——绿宝石色

工业废水——该废水特有的颜色

多数清洁的天然水色度在 15-25 度,湖泊水的色度可高达 60 度以上

臭和味

清洁水应该没有任何的异臭和异味

臭味来源

①水生动植 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 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 ③溶解的气体; ④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

①水中硫酸钠或硫酸镁过多→苦味 ②铁盐过多→涩味 ③含适量碳酸钙和碳酸镁→甘美可口 ④流经沼泽地或有大量藻类生长时,或含有腐败有机物时,水体可出现水草臭或腥臭 ⑤流经含硫地层的地下水可带有硫化氢特有的臭鸡蛋味

浑浊度

表示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取决于:胶体颗粒的种类、含量、大小、形状、折射指数

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一升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浑浊状况,作为一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

清洁水浑浊度不应超过 3 度。 通常作为判断水是否受到污染的表观特征之一; 水的浑浊度,其中所含的杂质必然多,但不混浊的水体不一定没有受到污染。

化学性状

pH

清洁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pH变化→可能污染

①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有氧代谢生成CO2→pH↓ ②富营养化→光合作用消耗CO2→pH↑ ③酸雨→pH↓ ④工业废水排放→改变pH

总固体

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干后的残留物总量

水中溶解氧固体+悬浮性固体

溶解性固体:水样经过滤后,再将滤液蒸干所得的残留物, 反映的是溶于水的矿物性盐类和溶解性有机物含量

卫生学意义:总固体越少,水越清洁;当水被污染时,总固体增高

总固体经灼烧后的损失量大致可以说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硬度

指溶于水的钙、镁等盐类的总量,以 CaCO3(mg/L)表示

卫生学意义: (1) 对不适应的人可引起暂时性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腹泻等 (2) 使茶变味,蔬菜鱼肉不易煮熟 (3) 皮肤干燥、粗糙 (4) 费肥皂并损害衣服的色泽和柔韧性等

分类

①暂时硬度(水经煮沸可去除的硬度) ②永久硬度(水经煮沸后仍不可去除的硬度

①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 ②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

含氮化合物

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有机氮

有机 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蛋白氮

已经分解的比较简单的有机氮

三氮: ①氨氮(NH4+) ②亚硝酸盐氮(NO2-) ③硝酸盐氮(NO3-)

把由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氨的硝化过程 (1) 氨氮:氨氮增高在排除自然原因干扰(如雷雨干扰、流经沼泽地的径流受植物分解氮及地层中硝酸还原的氨氮等)后,表示有人畜粪便污染 (2) 亚硝酸盐氮: 增高表示水中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 (3) 硝酸盐氮: 表示水中无机化过程完成

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O

指溶解于水中的氧含量。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中饱和溶解氧的含量是 9.1(我国各水体约4-8)mg/L,清洁水的溶解氧接近饱和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氧分压和水温

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复氧作用

①空气中氧向水中溶解 ②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补充到水体

光合作用

有机物分解耗氧

污染物经微生物有氧代谢而消耗氧的过程

化学耗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 KMnO4 )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所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成氧的量-高锰酸钾指数

可代表水中可以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评价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

生化需氧量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是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溶解氧的量

统一规定以20℃,培养5天后溶解氧的减少量作为BOD,以BOD5表示(五日生化需氧量)

一般清洁水中的BOD5<1mg/L

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

影响因素

水中有机物+水温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总有机碳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水体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但不能说明有机污染的类型

总需氧量 total oxygen demand, TOD

指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mg/L)

有机物主要元素是C、H、O、N、S等,在高温下燃烧后,将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值>COD(高锰酸钾指数)

是评定水体被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愈大,污染愈严重

氯化物

物增高表明水可能受到人畜粪便、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

硫酸盐

地面水中的含量突然升高时,表明水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或硫酸铵化肥等污染的可能

有害物质

主要是一些重金属和一些难分解的有机物,如汞、镉、铅、砷、酚、多氯联苯等

微生物性状

指示菌

天然水中众多微生物,需要准对病原微生物的共同特性,尽可能找到一个或两个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指标,其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且检测方便,这种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

细菌总数

指1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7℃、24h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但不能表示水中所有的细菌,也分不清致病菌

总大肠菌群数

评定水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示菌,反映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包括埃希氏菌属、枸椽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 它们均存在人粪便中包括两种来源:人/动物肠道+自然环境中的菌群

利用提高温度法区别 ①粪大肠菌群——44.5士0.2℃,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 ②总大肠菌群——37℃,生长繁殖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水体的污染物源和污染物

水体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如果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底质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乃到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来源

工业

工业废水: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点:是水质和水量因生产品种、工艺和生产规模等不同而又很大差别,且含有多种与原料有关的物质,存在形态也各不相同,不同工业企业排出的废水差别很大

例:①松花江——双苯厂——硝基苯+苯类物质 ②兰州自来水苯污染

农业

农业污水:指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及降水或灌溉水流过农田或经农田渗漏排出的水

农药(高残留的持久性有机氯农药)的滥用造成全球性水源污染,从珠穆朗玛峰到南极、北极的积雪水中都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

生活和其他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

特点:生活污水的水量具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性的周期变化,且来源多,分布广,治理交困难

Eutrophication(富营养化*)

向水体排放N、P等营养元素后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生长,使水中有机物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优势藻——藻毒素——生物富集

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含量最多,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毒素

危害:① 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DO下降) ② 严重污染饮用水水源(有机物增加)

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和蓝色等

淡水——水华 海湾——赤潮

湖泊富营养化危害

(1) 恶化水源水质,增加给水处理难度和成本 (2) 水体感官状恶化,降低水体的美学价值 (3)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降低水体的经济价值 (4) 产生藻毒素,危害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

治理

生态工程学技术、脱氮脱磷技术、深度处理技术

水体污染物

物理性

热污染——工业冷却水 放射性污染——天然放射性核素,核试验沉降物,核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核研究和核医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

化学性

是当今水污染的最显著特点 有机物+无机物

生物性

病原菌+真菌+藻类

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概况

长江以南 : 污染较轻 黄河流域 :主干较好,支流污染较重,枯水期问题较大 东北地区 :松花江、辽河流域污染重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污染特点

河流

① 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流量/排入量比值) ② 上游遭受污染,下游会很快受到影响 ③ 污染物往往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中小河流

污染物可沿纵向、横向、垂直方向扩散;垂直方向混合大约在排污口下游数百米内完成,横向混合在排污口下游1~3km内完成

流量大的江河

不易全断面混合,只在岸边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带

湖泊、水库

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较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

易发生量的累积和质的改变

主要为:水体富营养化

地下水

污染多发生在工业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郊区

水体自净作用较差,污染后水质恢复时间较长,污染较难治理

海洋

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也较大

污染范围广

水体自净

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自净过程

第一阶段

化学氧化分解,历时数小时

第二阶段

生物化学分解,一般历时几天

第三阶段

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延续一个月左右

自净特征

① 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 ② 有毒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污染物 ③ 重金属进入食物链 ④ 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较为简单的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氮和水 ⑤ 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化合物 ⑥ 水中溶解氧先降低后逐渐恢复 ⑦ 生物种群先减少然后逐步恢复

自净机制

物理净化

稀释、混合、吸附沉淀、迁移

稀释比(河水流量/废水流量),不减少绝对量,但影响浓度分布,有利于后续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

迁移的主要介质:颗粒物

只改变了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不减少污染物的绝对量

化学净化

分解与化合、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①光解反应(杀虫剂和酚) ②光氧化反应(氨基甲酸酯) ③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

可改变污染物的绝对量和毒性(减毒和增毒)

①酚+钠(pH较高时)→苯酚钠 ②氰化物分解(酸性条件下)→氢氰酸,挥发至大气

氧化还原反应受溶解氧的影响

①含量高,二价铁锰氧化成难溶性物质沉淀 ②含量低, 铁锰被还原成易于迁移的形态 ③厌氧条件:汞离子生成不溶性的硫化汞沉淀,难以生成甲基汞

生物净化

通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生存的细菌、真菌、藻类、水草、草生动物、贝类、昆虫幼虫、鱼类等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水肿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

主要途径,可作为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加以利用

需氧微生物——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CO2,H2O,碳酸盐等)

有机物、重金属、微生物的净化

Duckweed(浮 萍): enriching cadmium(富集镉金属)

浮萍能大量吸收、积累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能有效吸收、积累、分解废水中的营养盐类和多种有机污染物

最大特点是浮萍的生长可以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从而具有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同时生成的生物量可多种方式利用

Reed(芦苇): decomposing phenols(分解酚类)

净化水中的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铅,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为65%

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迁移

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量的变化)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沿水体方向从纵、横、竖三个方向扩散,通过固体颗粒物和胶体物质吸附和凝聚作用进行转移或沉淀

Bioenrichment(生物富集作用

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如甲基汞、有机氯农药)

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

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位生物体内比低位生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转化

污染物在水体中所发生的物理(核衰变)、化学、光转化和生物学作用。 污染物改变了形态或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致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毒性及生态效应发生改变——形态的改变(质的变化)

①核衰变: 放射性元素的蜕变 ②化学转化: 水解、化合、氧化还原等作用实现 水解: 机物如卤代烃的主要反应 化合: 有机和无机配位体或螯合剂结合 氧化还原: 重金属接收或失去电子,出现价态改变——三价铬-六价铬;五价砷-三价砷;毒性增强 ③光化学作用: 吸收太阳辐射大于290nm的光能发生分解反应 ④生物转化: 有毒污染物在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无毒或低毒化合物

※水体污染的危害

direct hazards(直接危害)

饮用受污染的水后引起人体损害

indirect hazards(间接危害)

污染物被鱼类或农作物吸收,人类再摄取这些鱼类或农作物造成损害

介水传染病 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

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生物性病原体:致病细菌、病毒、寄生原虫/蠕虫、其他(沙眼衣原体、钩端螺旋体)

①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 ②肝炎、脊髓灰质炎、眼结膜炎等病毒性疾病; ③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病。

传播方式

饮用、食物、洗涤、娱乐等活动——直接or间接

流行原因

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藻类及其毒素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环境+加快和促使有毒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并产生毒素

蓝藻

富营养水域中普遍存在

4多种毒素

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MC)+泡沫节球藻毒素→富营养化水体中含量最多、对人体危害最大

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Chemical pollution hazards

有机污染物

酚类化合物

来自含酚的工业废水污染(主)+粪便和含氮有机物分解时产生

我国规定,挥发酚类的限值标准为0.002 mg/L 苯酚的氯酚臭阈:0.005mg/L

多氯联苯,PCBs

人摄入0.2~0.5g即出现中毒症状

台湾(油症事件)和日本(米糠油事件)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

增塑剂 内分泌干扰物,雄性生殖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 暴露途径:饮水和食物

苯类化合物

卤烃类化合物

苯并(a)芘

农药

无机污染物

汞、镉、铅、铬、及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等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Physical pollution hazards

热污染

是工业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所致, 水温升高→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速度↑→水中溶解氧↓→影响水中鱼类和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放射性污染

主要来自核动力工厂排放的冷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等。放射性污染物可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也可在生物体内蓄积

水环境标准

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用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从多方面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人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的原则,选择最低的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高容许浓度的基础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制订原则: ① 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② 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③ 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④ 保证地表水的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研究方法: ① 实验研究:包括毒性研究、稳定性研究、感官性状影响测定、自净过程影响测定等 ② 流行病学调查 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计算方法

五类水域

Ⅰ类水——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Ⅲ类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水——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水——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注:生活饮用水水源水相当于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相应标的卫生标准按环境质量标准Ⅲ 类水的标准执行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3-93)

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 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GB5084-2005)

水体卫生防护

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污染源头预防

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

生活污水的利用和处理

医疗机构污水的处理、医疗机构污水

水体污染的调查、监测和监督

调查类型检测

①基础调查:用以了解水体的基本状况 ②监测性调查:对有代表性的水体横断面进行长期定时调查,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变化情况 ③专题调查:针对某一课题的专门调查 ④应急性调查: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进行的调查

监测

江河水

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断面:把沿岸的大城市或工业区作为一个大污染源考虑,每个大污染源河段至少应设置 3 个采样断面: ①清洁或对照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上游,以了解河水未受本地区污染时的水质状况。排污口上游 100~500m 处。 ②污染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下游,以了解水质污染状况和程度。排污口下游 500—1000m 处 ③自净断面:设在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估计水体基本达到自净的地方(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 1500m 处以上),以了解污染范围及河水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各断面的采样点数依河道宽度而定。 ①小于 50 米,中心设置一个采样点; ②50~100 米,距两岸 1~2m 处设两个采样点; ③100~1000 米,中心、距两岸 1~2m 三个采样点; ④大于 1500 米,至少应设置五个对称的采样点; ⑤湖泊、水库水的进出口均设一个采样点。

采样深度:一般在水下 0.2~0.5m;水深不足 1m 时在 1/2 水深处。 ①若水深≤5m,设 1 点(距面 0.5 m); ②若水深 5~10m,设 2 点(距面 0.5m,距底 0.5m); ③若水深>10m,设 3 点(距面 0.5m,距底 0.5m,1/2 水深)

采样时间和次数

①至少应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样一次,每次连续 2~3 天。 ②采样前数日及采样时应避开雨天,以免水样被稀释

水质监测项目

取决于水体的用途、污染状况和监测目的等;基本同水体性状和评价指标

水体底质监测

底质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的淤泥,能反映某些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的含量

水生生物的监测

湖泊、水库的监测

可按不同部位水域设置监测断面

海域的监测

应对河口和港湾作为重点监测

地下水的监测

以浅层地下水为主

(1)有机氮和蛋白氮主要是来源于人、畜粪便的污染,当有机氮和蛋白氮升高则说明水体新近受到有机性污染。 (2)有机氮和蛋白氮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氮。氨氮升高表示水体新近的人畜粪便污染。 (注意:沼泽区地表水氨氮含量本身较高) (3)氨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菌作用,产生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含量高说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硝酸盐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其中,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最大。)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①TOC测定:在950℃的高温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气化燃烧,生成CO2,通过红外线分析仪,测定其生成的CO2之量,即可知总有机碳量。在测定过程中水中无机的碳化合物如碳酸盐、重碳酸盐等也会生成CO2,应另行测定予以扣除。 ②TOD测定:是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于900℃下将有机物燃烧氧化所消耗氧的量,该测定结果比COD(高锰酸钾指数)更接近理论需氧量。 TOD用仪器测定只需约3min可得结果,所以,有分析速度快、方法简便,干扰小、精度高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③TOD是总需氧量,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氧化最后生成CO2,SO2,NO2等等,倾向于完全氧化。因此TOD肯定大于BOD,且能氧化部分重铬酸钾不能氧化的物质。因此TOD>COD(高锰酸钾指数)>BOD (BOD=0.3COD=0.24TOD) 完全氧化的情况下TOC中一个C需要两个O, TOD/TOC大约等于32/12=2.67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生物性降解的氧垂曲线 oxygen sag curve of the biodegradation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通过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情况。

氧垂曲线上Cp点的意义 ①是溶解氧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② Cp>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没有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否则,出现厌氧菌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产生硫化氢和甲烷等,水质恶化变黑变臭;微生物逐渐死亡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思维导图: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思维导图: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思维导图: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查方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d8530c4b68e0584800437e9b7e5cfd8

分子名称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分子名称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分子名称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71cf199b7a5b69a378a465ae11af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