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cae3ffdfb9ba86b4bd50fffc4ddd8670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树图网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
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
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
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
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
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民族团结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 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4、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
看谁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民歌竟猜:1、2、3议一议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小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新鲜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教学目标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
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
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建议教师指出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各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起义。此处可引用孙中山《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资料进行教学。强调指出起义的影响,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的统治成为民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保路运动则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而直接导致的。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前边讲过的背景,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说的话、从载泽等考察宪政归国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讲的、从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及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从1911年清政府责任内阁的设立与组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则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弥",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所宣称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在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乙组问答题:"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前边所学的内容。
通过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产生背景、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欺骗实质,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历史现象和提示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教学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本节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以此导入新课。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推行"新政",进行"改革"。(看书: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简表,讨论:各方面内容对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封建制度本身培养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政府统治带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显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统治。清政府接着又演出了一幕"预备立宪"的骗局。
2、"预备立宪"的骗局
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同时,又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载泽等五大臣赴日、欧、美国家考察政治。这五位大臣回国后,建议实行立宪,并列举了种种好处,什么"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即除内乱)等等。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quot;。这也就是说,"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预备立宪"。问:"预备"是怎么回事?当时五大臣建议实行立宪的时间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实行"立宪"。搞"立宪"又不马上实行,从这儿同学们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立宪"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看课本上的漫画插图)。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画面在上角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上包藏专制祸心。
由于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实行"宪政",成立内阁。这个内阁不同于明朝设立的内阁,以前的内阁是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统治的措施,而现在清政府成立的内阁,则是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形成而设立的。这个内阁实际怎样呢?(朗读课文的小字内容)。在这个内阁里,皇族占多数,权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可见,这样的立宪与专制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它也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对清政府的骗局,革命者用武装起义作了回答。全国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争。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1、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亲自筹划和指挥了进攻广西的镇南关起义。1907年底,孙中山和黄兴开始了袭取镇南关进攻广西。起义坚持七天七夜,但终因众寡悬殊,弹药缺乏,最后失败。
2、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看书上图片)。在安庆发动起义。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并于当晚被杀害。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她做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讲述此部分时可穿插一些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3、黄花岗起义(1911)
孙中山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1911年他同黄兴等人又发动了一次影响较大的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仍然定在广州,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足,这次认真地加强起义的准备工作。首先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经费购买枪械弹药,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做为起义的领导机关,起义计划也有严密的部暑,还组织敢死队等准备工作。
起义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也因此称黄花岗起义。
三、保路运动
1、收回利权运动
(看书上有关内容,问:所谓的"利权"是指什么?)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通过攫取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来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1900年以后,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其中四川保路运动影响。
2.保路运动(1911)
四川人民极力反对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的建筑权出卖给英国-这种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并要求自动筹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将川汉铁路由官办改为商办。但清政府迫于带国主义的压力。竟于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法令,这种卖国的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同时清政府的行为也大大地损害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怎样进行和发展的?它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运动成了辛亥革命暴风雨到来的惊雷!
(小结)这节课我们介绍了在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用"新政"、"立宪"来稳定政局,欺骗人民。革命党人用武装起义进行了回答,孙中山、徐锡麟、秋瑾、黄兴等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而四川保路运动则造成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这预示着一场革命大风暴即将到来,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全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大全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2020人教版范文大全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 八年级上册近代史战争历史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编五篇教案2021年
★ 2021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范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二手书销售平台新航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二手书销售平台新航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a92403b70afada50cf4fa4f56e0981c9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9.战斗的基督教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9.战斗的基督教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d168acd0cd9f767f809c7a5df86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