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历史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思维导图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失落感 浏览量:22023-04-06 10:59:00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思维导图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4d741777a9ad96a93e9ad060eb0b0a6

思维导图大纲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树图网带来的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1

《开创外交新局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十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2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难点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

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鸦片战争过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战争失败原因: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统治集团昏庸-。"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一个赔款以"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 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

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资料,绘制有关图片,并注明相关介绍,认识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发展史。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影视作品,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通过亲身感受网络,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认识这些大众传媒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或者上网发送一封E-mail或者撰写小习作《我与网络》,开阔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使用网络。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探究学习: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实践活动:设计一张表格,调查你的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你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写高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 怎么写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怎么写范文

★ 优秀高中历史教案5篇

★ 新教程高中历史教案5篇

★ 全国版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 新高中历史教案范文5篇

★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

★ 统编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高中数学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高中数学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高中数学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b770aa7ffe0c98ce02f6b98aaf7779c

中考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考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考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c12278f4bcb0e2e58186f0b00ad63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