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历史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感情愚钝 浏览量:22023-04-06 11:02:48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思维导图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树图网为你整理高三历史复习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23fcd024b3ae8d69e2a169c1d5a1cb65

思维导图大纲

高三历史复习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树图网为你整理高三历史复习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 目录+正文 +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历史事实 +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 考纲要求 +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1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 先秦 (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 —前476年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 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_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②民族融合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 ②百家争鸣 ③文学和艺术 ④天文和物理 ⑤扁鹊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导读】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_,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_,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_,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_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1.(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_" D.工业革命/"文化_"

3. (2008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08广东单)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5、(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6、(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7、(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8、(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08年上海历史卷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 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5篇

★ 高三历史教案模板

★ 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教案最新模板

★ 高考历史教案专题教案范文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5篇

★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案5篇

★ 关于高三历史备考教学总结5篇

★ 高中历史教案总结5篇

★ 高中历史专题教学计划5篇

★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北京鲁迅博物馆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北京鲁迅博物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北京鲁迅博物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6dd5fb39ac0566fc4fa2033f0feb486

如何从大历史观学习中国历史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如何从大历史观学习中国历史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如何从大历史观学习中国历史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a22832470b2860422e8670dd7637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