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基础教育生物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思维导图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微风不燥 浏览量:02023-04-06 11:14:37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思维导图

学习教练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819f4e88073472b8bdd3704a5ef31ba

思维导图大纲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学习教练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1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六、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探究

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

创设情境:

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

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

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阅读教材,猜想、讨论

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

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

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

介绍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

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

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

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

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

反馈练习

学会提出假说

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加深对流动性这一结构的理解为第三节的学习作准备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新课

讲授

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

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理解概念。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1、 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常见实事例:(1)人类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果蝇:眼色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课件显示红绿色盲家系遗传图谱,认识系谱,分析图谱,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

(1)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写学案中相关内容。

2、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

根据遗传图解,写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测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们来画一画他们的遗传图解(这里难度较大,教师可先作示范)!Ⅰ-1与Ⅰ-2。

结论:生下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视觉都表现正常,没有色盲。可是,他们的女儿却都是携带者。

Ⅱ-3与Ⅱ-4(紧接上面的图解板书图解)

课件显示巩固练习,提问学生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4、强调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在课件上边引导学生回答边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5、通过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6、课件显示巩固联系,提问学生(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

知识拓展: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

[1] 伴Y遗传:

(1)特点: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为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希普图

[2] 伴X显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

[3] 伴X隐性遗传

(1)特点: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亲及女儿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1)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眼色遗传。

典型系谱图

归纳:人类伴性遗传病判定口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写遗传图解

黑板练写

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聆听

学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学案

理解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常见实例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 提出依据释疑 → 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通过学生回答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可联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讲练结合落实学生的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归纳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巩固练习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学生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十、教学反思

对"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上,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4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20__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范文5

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供构建和修复物质: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质

提供调节物质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营养不良:

蛋白质供给不足,影响发育和抵抗力

营养供给不足 缺钙影响骨的发育

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营养过剩:如获取能量过多,导致肥胖

摄取营养的种类、数量、比例符合实际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制度

题例领悟

例1、下列属于人体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最全的一组是:

①水②脂类③糖类④蛋白质⑤纤维素⑥无机盐⑦维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参与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物质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无机盐等。而纤维素是植物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不是成人每天要进食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是:

A、 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

B、 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

C、 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体内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

解析:蛋白质作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其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非主要的,体内物质供能的顺序依次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人类营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蛋白质能参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宜。

B、淘洗大米时次数不宜过多,以防止维生素B1的损失。

C、蔬菜应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剂等过量带来的化学污染。

2、 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 ( )

A、纤维素 B、红细胞 C、蛋白质 D、激素

3、 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馒头 C、多喝豆浆 D、多喝水

4、 1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分别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三者都可作为能源物质

B、 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 下列哪一组疾病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

A、脚气病和坏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软骨病 D、佝偻病和心脏病

6、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种都增多 D、两种都未增多

中学生物教学模型设计5篇相关文章:

★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范例5篇

★ 获奖高中生物教学设计5篇

★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5篇

★ 中考湖南初中生物教案5篇

★ 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5篇

★ 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教版教案5篇

★ 中学生物组教学计划范文5篇

★ 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教案5篇

★ 关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计划5篇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五年级下册  百分数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五年级下册 百分数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五年级下册 百分数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769ac5e74091fd15cce52cdb9d10e1e

简单过去时语法知识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简单过去时语法知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简单过去时语法知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2d07a41877def03a95f0475c20c9e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