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5155915bef072d3d3dddef980c128a15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树图网带来的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 高一地理必修一备课教案范文
★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5篇
★ 高一地理必修一ppt教案范文
★ 2021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最新模板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最新模板
★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教案范文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范文
★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教案最新模板
★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范文
★ 2021高一地理家教教案最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