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一是针对兴趣爱好,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二是紧扣生活经历,营造不同的思维场域;三是依循学生特性,提供不同的审美范本;四是根据成长经历,创设合适的文化学习场。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62ba60df10eb89362b3cf743b0ef982c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积极为学生设置鲜活的情境、明确的任务和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无论是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研制,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师都要以学生的原始经验起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设定个别化教学体系。这里的"个别化",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努力,还要紧密团结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化、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空间。语文教学要构建家校之间的双向联系,在彼此协作的基础上设计个别化指导方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尝试,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都不能停留在语法的机械灌输层面,而是要为学生营造真实、可感的情境,推动学生学习效益的提升。实际上,学校基于班级授课制组织教学的实际,决定了语文课堂只能采用相对统一的模式。尽管很多优秀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但集体授课仍会成为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的阻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较为了解,能为孩子创设不同的语言学习情境,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最佳方案。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乐园",这样的习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兴趣爱好,他们选择的描写对象自然就会不一样。如果完全由教师展开统一教学,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受到限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主动与家长联系,建立协同育人的双边互动关系。一方面,由教师对习作要求、写作方法进行整体性讲授和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他们的乐园,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感受蕴藏其中的快乐。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与家长展开合作:一是做好沟通。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将习作的相关要求告诉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写好这篇习作需要选择怎样的素材资源。二是做好指导。怎样的地方才能算是孩子的乐园呢?很多家长都会凭借自身的理解,直接将自己所认为的地方当成孩子的乐园,甚至有的家长图省事,直接为孩子指定乐园。看似家长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空间,但对于学生习作的帮助却非常有限。对此,教师需要对家长进行指导,如让家长懂得乐园的选择方法,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愿等。经过这样的沟通,家校协同就形成了教育合力,对于这篇习作的创作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思维得以实现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思维的方式,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构成语言词汇和语法。[2]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他将自己的思维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成可见的文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思维能力被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实际上,学生阅读文本的实质,就是与思维进行对话。家校协商视角下的个别化指导,就是充分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巧妙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学生营造不同的思维场域,设置个性化的思维历练方案,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处处皆语文"。没有生活浸润的语文,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与语文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助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家长会、家长学校和信息化的家校沟通渠道,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用生活指导语文学习"的意识。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编排了"学会转述"的内容要求。很多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都没有关注到转述的具体要求。他们认为转述只是将信息进行搬运,而对于其中所需要的思维转化视而不见。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口语表达,却对学生的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对转述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识记,相机将之贮存在自身的思维意识之中;又需要把握视角和人称的换置,基于不同的转述情境、转述对象和转述内容的语境,从人物角色关系入手,确定转述的人称;同时,还需要对语言进行组织,确保转述时语言表达的精准、高效。因此,仅仅凭借课堂40分钟,教师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历练。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孤军奋战,而是要通过家校协商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在家庭中、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对他们的口语转述能力展开训练。比如,孩子到亲友家做客,家长可以请他帮忙带个信,这时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关注带信的内容,并相机确定核心信息,同时指导孩子根据不同的对象,合理选择表达的方式;大人不在,接到了电话,指导孩子怎样将听到的内容转述清楚……这些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遇到的情况。现身说法式的语言训练,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之中,对于学生转述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教师布置相关任务通知时,故意不在家长群中,要求学生以口头的方式,回家转述给家长听。教师可以与家长做好沟通,对学生口头转述的内容、人称以及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口述状态,以便对教学进行进一步调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只要我们悉心体悟、用心感受,语文的美便无处不在。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始终将语文教学停留在机械训练和生硬灌输的泥潭之中,将审美教育局限在课堂上,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之美的感知。[3]这样,学生对于语文之美的体悟就会相对有限,甚至只能局限在逼仄的空间中。笔者认为,只有家校协商一致,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为学生提供审美发展的认知性框架,丰富学生的美育积淀。以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月光曲》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经典钢琴曲———《月光曲》的过程。其中,盲人妹妹聆听贝多芬的琴声之后,在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想象画面,就蕴藏丰富而多样的美学资源,作者以翔实、具体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将这种独特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不妨着力从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对其中的美进行鉴赏:
一是关注其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细节里,感受盲人妹妹对音乐的痴迷,以及对贝多芬的崇拜,让学生认识到盲姑娘虽然贫穷、双目失明,但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执着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蕴藏在盲姑娘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二是关注其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依循角色特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内心的激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师不妨在这一板块中,搭建与人物进行多维沟通的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以"……,我想对你说"的方式,将自己对于人物的认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将人物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以心灵告白的形式加以表达。
三是关注其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月光下海景的变化之美,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月光曲》究竟是怎样的,由此达成"人、情、曲、景"多维交融的审美境界,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向着语文学习的内核迈进。教学至此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鸣金收兵"了,这一板块的教学仅仅是对文本蕴藏之美的鉴赏。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联系,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回忆曾经触动孩子内心的"那一刻":"那一刻"发生了怎样的事?形成了怎样的情?欣赏了怎样的"景"?如果要选择一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你会选择哪一首?有了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就有了更多最贴近自己情感和认知的审美范本和资源。就此,学生可以完成一篇属于自己心灵独特感受的周记,在浓郁情感的推动下、在真实美景的支撑下、在感人音乐的浸润下,文字也会流淌鲜活的美感。
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将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课程目标,还特意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形式。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中天教授说过:"没有文化的浸润,生命的成长是没有活力的。"这就如同没有养分的滋养,禾苗的生长不仅速度慢,而且生长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一样。试想,如果语文学习纯粹停留在生硬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层面,学生所经历的都是枯燥的训练和"畅游不完"的题海,文化浸润又何从谈起呢?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文化做到理解和传承,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引领和教育,还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形成个别化的指导方案。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这篇小古文主要描述了我国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古琴文化"和"知音文化"。如何在这个故事中开掘出这两种文化内涵,并彰显出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呢?教师不妨在学生理解小古文、感受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首先,对于古琴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渠道,收集与古琴相关的图片、文字,有条件还可以走进博物馆,现场观看古琴实物,或走进音乐厅欣赏古琴演奏。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针对"知音"展开研讨:钟子期和俞伯牙之间身份悬殊,而且还只见过一次面,为什么他们就能够建立如此深厚的友谊呢?借助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相机讲述传统文化中"知音"的内涵。由于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只能围绕着这一案例展开研讨。虽然他们已经学习到了"知音"的相关内容,但是教师要想学生真正把握其实质,还需要通过不同的资源和素材加以充实,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为此,对这一篇小古文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家校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家长的资源和智慧,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比如,有的家长拓展补充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有的家长讲述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友谊;有的家长针对生活中的现有资源,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或事,从正反两个不同方面,让孩子逐步理解并传承"知音"文化。
参考文献:
[1]俞九菊.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16-17.
[2]徐飞.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相关单元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2(3):17-20.
[3]薛永娟.审美课堂: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语文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2(4):33-37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材料性能研究技术I 绪论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材料性能研究技术I 绪论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998f596fb2e786e87c5f6612ff0356e1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基于多维度测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H大学为个案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基于多维度测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H大学为个案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6da8b9d0e1ad7a68d53f8f15275c6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