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当前位置:树图思维导图模板管理/培训工作总结计划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思维导图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落花凄凉 浏览量:02023-05-08 18:08:55
已被使用0次
查看详情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思维导图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 第1篇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811cc61da2c678c2ed066fbcab8700cb

思维导图大纲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精选3篇)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 第1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因为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须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高超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出现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如果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著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因为他们不仅能创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天,我们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 第2篇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2篇

目 录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发扬工匠精神演讲稿弘扬工匠精神优秀演讲稿2017年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2017年大国工匠人 物 事 迹演讲稿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1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10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

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

"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_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

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10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个人先进事迹范文1500 第3篇

工匠精神事迹材料3篇

工匠精神事迹材料1

田东江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同宫殿稳固,如果"众壬进",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逻辑如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如果说宋濂笔下的还只是寓言故事,那么宋朝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不仅是对建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更有助力防止腐败的社会价值。李诫即工匠出身,"其考工庀事,必究利害,坚窳之制,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但该书在技术层面之外,还明确了劳动定额,以及运输、加工等所耗时间,对于编造预算,施工组织都有严格规定,相当于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从而能够有效地杜绝物料浪费和工程管理人员中饱私囊。如李诫这样一种工匠精神,不是同样足令我们景仰吗?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成为新闻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工匠精神事迹材料2

耿银平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这几日备受关注。"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精细到了何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工匠精神事迹材料3

戴志勇

自_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工匠精神",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上流行了一轮。

前些日,_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么通畅。

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

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新。

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在美国质量管理之父爱德华兹·戴明的全心协助下,迅速提高了日本制造的质量,取得经济奇迹。这种管理变革不会凭空诞生,源自人的意愿、视野与学习能力,教育显然更为根本。

德国的教育体系里,在接受覆盖全民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很早即向职业教育与文科中学分流。这种分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减少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危害,避免了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乃至人格的伤害;其二是较早使学生依照"性之所近"者,确定自己的职业主攻方向。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职业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做与社会无关的学习,而是在政府的宏观制度设计下,直接与企业就业岗位对接。将一线实践与课室里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琢磨产品的精度,理解市场的变化,从小铸造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

反观中国,职业教育不职业,精英教育不精英的状况,广泛存在。为了争抢经费,各种中专和大专院校也追求大而全的学科设置,以提高学校行政等级。为了分数,除了极少数可以兼顾的学生,家长不得不让孩子逐渐放弃手工与兴趣,放弃生活教育与人格磨砺,进入刷题式学习。

这也是一种教育上的粗鄙状态。树大者根必深。只有改变这样的现状,工匠精神才能光而大之。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数字工匠的AI+跨部门共育创新研究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数字工匠的AI+跨部门共育创新研究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数字工匠的AI+跨部门共育创新研究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5a74efb86bd5d61a9520c2560f7e639

0513早会整理思维脑图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0513早会整理思维脑图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0513早会整理思维脑图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0912fe45647449127e821bdf2b5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