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暗示效应:你常常在清醒中被影响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暗示效应:你常常在清醒中被影响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514ae1ff29b33225417ecd47890f8f2
暗示效应:你常常在清醒中被影响 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古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做“杯弓蛇影”,出自一个典故: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郴听说杜宣生病后前来看望,得知其病因,就在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这位朋友饮酒。杯中再次出现蛇影,应郴告知杯中的影子其实只不过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张弓。朋友心情豁然开朗,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这个典故杜宣的行为看似可笑,但却恰恰说明了暗示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虽然我们未必都会犯杜宣一样的错误,但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效应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曾以一个实验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他让大学生评价两个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个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个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实际上这两个都出自狄更斯之手,但大学生们却对两个作品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第一个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个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受到暗示效应的作用:使用暗示、接受暗示、自我暗示,这种暗示可能来自与语言、行为、信誉、情境、表情与动作等。或许会有人认为自己足够坚定,不是会轻易被暗示带跑的人,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列举几个情境。
医院儿童急诊室每天都需要接待很多年幼的孩子,这些孩子各种性格都有,很多儿童都会惧怕一件事:打针。
有些孩子面对打针容易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就会有护士或者医生故意指着不哭不闹的孩子说:“这个孩子最勇敢了,从来不怕打针”又或者指着同样哭闹的孩子说:“这个孩子特别不勇敢,每次打针都哭”。其他孩子受到了暗示,就会在打针时忍住痛苦不哭不闹。
情境二
数学课上,严厉的老师点名批评了一名成绩下滑的同学上课不专心,并且告诉这名学生:“我一直看着你,你的小动作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总觉得数学老师在看着他,他不敢和同学讲话,也不敢做其他事情,只能认真听课做笔记,一直到课程结束。事实上,数学老师并没有特别地“关注”他,也根本没有注意到他是否真的有认真听课。
商场内,商家很习惯会将最昂贵的商品摆放在货架的最前面,例如展示窗口中的名牌套装2888元,但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费者就可能会立刻接触较为亲民的价格产品。
当消费者打算购买某件商品时,商场里其他商品的价格都会影响他们的支付意愿,而且产品的类别越接近,这种影响力越大。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了标价2888元的套装以后,自然就觉得价值800的衬衣并没有那么昂贵,你就很有机会为其买单。
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宣传创意中,绿色的雪碧代表了夏季中的清凉感觉,其广告宣传也围绕着“清凉”为主题进行的,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透心凉,心飞扬”。
有不少雪碧忠实用户都表示,雪碧确实会比其他同类型饮品更加的清凉解渴,即使是从相同冰柜中取出的2种不同的饮品,他们也认为雪碧更加冰凉一些。
一般而言,儿童会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因此在教育中有不少家长、老师会通过各种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但要注意的是,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在诱导儿童思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当我们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
【本文为MBA智库综合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