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ind树图在线AI思维导图

小麦害虫思维导图

  收藏
  分享
免费下载
免费使用文件
U923855425 浏览量:812023-01-14 23:16:02
已被使用12次
查看详情小麦害虫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小麦害虫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小麦害虫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75caede26bfb94bac0ea8ffd1a818545

思维导图大纲

小麦害虫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麦蚜

常见种类

麦长管蚜

麦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麦无网管蚜

寄主

主要为害小麦、糜子、高粱、玉米、谷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莎草科、香蒲科杂草,(禾谷缢管蚜)还为害李、桃、杏等李属、梨、苹果等或野生蔷薇属木本植物。

危害

成、若蚜刺吸幼嫩的穗、叶和茎汁液。小麦生长前期受害株分蘖减少,生长迟缓;穗期造成“锁口蜜”,使籽粒灌浆不足,显著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和面粉(尤其是优质面包小麦的加工)品质。当麦长管蚜达到100头/穗时,小麦减产高达40%。

分泌蜜露,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引起霉污病。导致穗部病害发生,形成黑胚种子,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种子活力。

传播病毒(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后者传毒力最强),如小、大麦黄矮病毒、叶枯等,导致病害流行。

形态特征

触角大多6节,末节中部突然变细,分为基部和鞭部两部分 中脉2或3分支 腹部第6节或第7节有一对腹管 腹部末端有尾片

生活史

世代

麦长管蚜

10-20代/年

麦二叉蚜

10-20代/年

禾谷缢管蚜

10-20代/年(华北)

越冬虫态

麦长管蚜

淮河以北,不能越冬。 淮河以南:无翅胎生孤雌成、若蚜。华南:终年繁殖。

麦二叉蚜

北纬36度以北:卵; 南方:无翅胎生成、若蚜。

禾谷缢管蚜

越冬场所

麦长管蚜

冬麦田麦丛基部、禾本科杂草及土缝内。

麦二叉蚜

冬麦田麦丛基部、禾本科杂草及土缝内。

禾谷缢管蚜

桃、李、杏、梨、苹果等果树枝条的腋芽处。

生活史周期

麦长管蚜

南北各麦区:不全周期型。

麦二叉蚜

北方:同寄主全周期型; 南方:不全周期型。

禾谷缢管蚜

北方:异寄主全周期型; 南方:同寄主不全周期型。

周年生活

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从夏季寄主上迁入麦田,随即有一个短暂的繁殖过程,但由于气温下降,蚜量上升缓慢,形成一个较低的峰后越冬,在背风向阳的麦田麦叶上可继续存活。 春季,小麦返青后开始活动、繁殖,在气温<15℃时虫口上升缓慢,当气温>16℃的小麦抽穗期,虫口急剧上升,灌浆乳熟期达高峰。小麦黄熟,气温>22℃时,天敌量大增,虫口下降,出现有翅蚜,迁往附近禾本科作物或杂草上为害并越夏。二叉蚜和长管蚜的越夏寄主常为糜子、高粱及自生麦苗,禾缢管蚜主为黍子、自生麦苗,夏秋之际则主要为玉米。 麦长管蚜在小麦起身拔节至乳熟初期(特别是抽穗至灌浆前期)种群数量最大(4月初自南方迁来),占田间总蚜量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称“穗蚜”。麦二叉蚜主要在苗期至灌浆初盛期的下部叶片背面为害。 扬花前,禾谷缢管蚜少,多隐藏在下部叶背、茎或叶鞘为害,扬花后至乳熟后期数量猛增;小麦生育后期麦无网长管蚜数量增大,主要为害麦株上部的茎、叶鞘和穗。

习性

麦长管蚜

喜光耐湿。抽穗前多在叶正面,后上移嗜食穗部。主传黄矮病毒,有迁飞性。

麦二叉蚜

畏光喜旱。喜幼苗,嗜叶,扬花前皆集中在下部叶背为害,灌浆后上移,叶正、反均为害。主传黄矮病毒,传毒能力最强,有迁飞性。

禾谷缢管蚜

畏光喜湿。嗜食茎杆、叶鞘。扬花前多在下部为害;乳熟期多移至穗部。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因素

最适温度

麦长管蚜

12~20℃

麦二叉蚜

15~22℃

禾谷缢管蚜

30℃左右,最耐高温,最不耐低温

湿度

麦长管蚜

喜湿

麦二叉蚜

喜干燥

禾谷缢管蚜

喜高湿

天敌

麦蚜的天敌种类丰富,主要有瓢虫类、蚜茧蜂、草蛉、食蚜蝇、绒螨、蚜小蜂、蚜霉菌等。其中以瓢虫类、蚜茧蜂最重要。

作物品种和布局(扬花初期至乳熟期)

(1)抗蚜品种缺少。 (2)播期 早播麦田,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 (3)夏秋寄主(玉米、高粱和自生苗)栽培面积是蚜、病发生程度的前提。 (4)冬、春麦混作区,冬麦面积是春麦蚜、病发生的越冬虫源地。

栽培管理技术(促进小麦健壮,增强抗虫能力)

(1)科学施肥(品种搭配; “冬追金,春追银” ) ; (2)冬灌(机械杀伤)“夜冻昼消”(日均温5℃以上)。

人为因素

(1)化学防治技术:多年多用、滥用广谱性杀虫剂;时机不对;技术不到位等抗药性、环境污染等。 (2)肥水管理不当等。

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选育抗蚜品种

作物合理布局、轮作

栽培管理技术

肥水管理

早春碾压,保墒防旱,杀伤蚜虫

调节播期( 双晚— 农业防治晚收晚种)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

天敌的人工繁放和助迁(瓢虫或草蛉等)

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

麦穗蚜: 一般穗后一次药,量大时穗前应防治一次。 孕穗期—有蚜株率50%左右,百株平均蚜量200-250头; 灌浆初期—有蚜株率70%左右,百穗平均蚜量500头。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

吡虫啉、灭蚜松

田间喷药

抗蚜威、吡虫啉、啶虫脒

小麦吸浆虫

常见种类

麦红吸浆虫

麦黄吸浆虫

寄主

主要为害小麦,也为害大麦、青稞、黑麦、燕麦、鹅冠草等。

危害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小麦花器及灌浆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壳而减产,大发生时全田甚至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14节,鞭节各节呈哑铃形,中部收缩成柄状,膨大部分有一圈刚毛和很多细微短毛,并有一圈很长的环状毛。雌虫触角鞭节似瓶状,基部膨大似瓶身,中间稍细,生有二圈刚毛和许多极细的毛突起,端部缩小似瓶颈,透明,无刚毛和细毛。 卵:长圆形,浅红色。 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成虫:姜黄色。 雌虫体长约2mm,伪产卵管极长,尖细如针,全部伸出时约为腹长之 2 倍。雄虫体长约1.5mm,抱握器基节内缘光滑无齿,端节末端具不明显小齿,阳具短。 卵:长0.25 mm,宽0.068 mm,香蕉形,末端具细长卵柄,柄与卵体等长。 幼虫:体长约 2-2.5 mm,黄绿色,入土后为鲜黄色,体表光滑。剑骨片叉状部缺刻极浅。腹末有 4 个小突起,中间 1 对突起几丁质化,外方一对突起之外各有 1 根小刚毛。 蛹:体鲜黄色,头后部的1 对毛和胸呼吸管几乎等长。

生活史

世代

麦红吸浆虫

1代/年,不良环境时可多年(2-13)1代。

麦黄吸浆虫

1代/年,不良环境时可多年(4-5)1代。

越冬虫态

老熟幼虫(结圆茧)

越冬场所

0-20cm土壤(多在0-14cm)

周年活动危害

麦红吸浆虫

1、越冬幼虫破茧活动期—小麦拔节期(10 cm地温=7-10℃左右,土壤含水量=20%左右)。 2、化蛹期(8-12天,蛹为裸或茧蛹)—小麦孕穗期(10cm地温=12-15℃。4月中下旬)。土壤药剂防治关键时期 3、羽化、产卵期(产卵期2-3天)—抽穗期,尚未扬花( 4月底始羽化, 5月上旬始产卵,中旬10 cm地温20-23℃时成虫盛发,产卵于小穗间、颖壳间或穗轴)。药剂防治成虫关键时期 4、入侵为害期—灌浆期。卵期5-7天。5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后自内外颖间钻入,贴附于子房,以口器刺破种皮 ,吸食灌浆嫩粒。 5、脱壳入土,越夏越冬 幼虫15-20天老熟,遇小雨或较大露水时爬出颖壳或至麦芒端 ,随雨滴、露水或自行卷体弹落坠地,自土缝潜入土中结园茧休眠,越夏越冬。

麦黄吸浆虫

各发生期均较麦红吸浆虫稍早。

习性

成虫

平均寿命6-7天。光照强度是影响其在小麦株间垂直活动的主要原因;活动高度峰值有两个 15cm 和 45 cm。

幼虫

产卵

①严格的寄主品种选择性。最喜小麦,次为大麦、燕麦等。对小麦品种亦有选择性。 ②部位和生育期选择性。麦穗中上部,多产于护颖与外颖间,有时也产在小穗间、小穗轴、颖壳外。多在半露脸或刚齐穗尚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已扬花的麦穗上不产卵。

飞翔力

不强,其扩散蔓延的主要方式是短距离飞行。

羽化

上午7-10时,下午3-6时。畏强光、高温。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因素

温度

1)春季气温 影响其发生期早晚和发生量多寡 2)夏季高温、冬季低温 造成越夏、越冬幼虫死亡 温度升至30℃以上时,幼虫恢复休眠,不能化蛹,高至50℃幼虫即死亡;圆茧休眠体较耐低温而不耐高温,故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 3)影响成虫羽化和存活

湿度

天气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不利越冬幼虫的破茧活动、化蛹、羽化。湿度高时,不仅卵孵化率高,其初孵幼虫活动力强、易侵入食害,老熟幼虫易离穗入土。因此,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尤其在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吸浆虫为害就严重。

寄主及栽培耕作制度

小麦品种及生育特点

抗虫品种(不利其产卵及幼虫侵入危害)穗型紧凑、麦芒直长、颖壳扣合紧密、籽粒灌浆快、种皮厚的品种受害轻,反之则重。 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位则发生轻 。 诱导抗性小麦籽粒中存在的酚类化合物、丹宁、还原糖和类黄酮等 。

栽培耕作制度

1)轮作轻(如水旱轮作),连作重。 2)春季中耕、麦收后耕翻曝晒、秋冬深翻可压低幼虫密度。

天敌

瘿蚊长索广腹细蜂(优势种)、瘿蚊双索金小蜂(优势种)、宽腹姬小蜂、尖腹黑蜂(麦红吸浆虫幼虫寄生蜂)

土壤和地势(湿度、温度和理化性质等)

因壤土的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保水,透水性强,其发生重于粘土和沙土。一般麦红吸浆虫适于碱性土壤,麦黄吸浆虫适于酸性土壤。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已成为目前小麦吸浆虫传播蔓延的重要途径

预测预报

幼虫量淘土调查

成虫网捕调查: 在小麦抽穗初期进行,在麦田漫步前进,往返捕网10复次,记载虫数。

成虫黄色粘板监测 规格150mm×100mm,粘板下缘与冠层顶部相接。

黑光灯监测,麦红吸浆虫成虫具有较强的趋黑光灯性。

防治指标及适期

防治指标

幼虫-平均每小土方有虫5头以上; 成虫-小麦抽穗初期平均网捕10复次有成虫10~25头(或33万头/亩)。 抽穗前的5天内当10块板累计有4头成虫。

适期

化蛹盛期和成虫羽化盛期(产卵始盛期,寄主抽穗露脸70-80%)

小麦叶螨

常见种类

麦岩螨

麦叶爪螨

寄主

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麦岩螨还为害桃、柳等果木、棉花、大豆及杂草等;麦园叶爪螨还为害豌豆、油菜、苜蓿等。

危害

以成、若螨在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刺吸叶片汁液为害,叶片受害初期出现苍白失绿小点,后渐变黄枯,植株矮小,尤其是麦岩螨的为害盛期正值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大发生时甚至不能抽穗而枯死,造成显著减产。

形态特征

麦岩螨

成虫体长小于0.5mm,长园形,两端稍尖,前部稍狭。体黑褐色,背中央有一红斑自胸部直达腹部,足四对,第一、第四对足特长,第一对足附节上的两对刚毛彼此靠近,中垫爪状,具2列粘毛。

麦叶爪螨

雌成螨背面观椭圆形,背腹隆起,体长0.650mm,宽0.430mm,深红色或黑褐色。整肢粗壮,整肢钳小,动趾特化成针状。须肢发达,由5节组成,无拇爪复合体。末体背面中央有肛门。足4对,密生短刚毛;附节1前端膜质窝内有棍状感毛3根,倒伏在窝内与附节齐平:爪呈爪状,腹面无附属物;爪间突呈羽状分支。腹面生殖板上有生殖吸盘2对。

生活史

世代

麦岩螨

3-4代/年

麦叶爪螨

2-3代/年

越冬虫态

麦岩螨

成螨、卵

麦叶爪螨

成、若螨、卵

越冬场所

麦岩螨

小麦根际土块、土缝

麦叶爪螨

麦株,田边杂草

周年生活

越冬虫体耐寒力强,冬季李天暖无风时仍可刺吸为害,早春2-3月开始繁殖或陆续孵化为害,麦岩螨、麦园叶爪螨分别在3月中下至4月上旬和4、5月份田间虫量最大,后产卵(滞育卵)越夏(麦岩螨)或亡绝迹(麦园叶爪螨),滞育卵多于10月陆续孵化,在秋播麦苗上繁殖为害一段后,11月越冬。

习性

繁殖

主孤雌生殖

活动

成、若螨有群集性

有假死性

发生与环境关系

气候因素

麦岩螨

喜温暖干燥,干旱少雨年份或地区,田块危害重。

麦叶爪螨

喜高温,冬春多雨,相对湿度大的年份或低洼湿地、灌溉田发生重。

寄主

不同小麦品种间受害程度有差异。对麦园叶爪螨而言,凡植株直立、叶片蜡质层厚、叶脉粗大或叶组织粗糙的品种受害轻。

耕作条件

因麦叶螨的越夏卵多产于表土或麦茬上,轮作翻耕可有效地破坏卵,所以一般连作麦田重,轮作田轻;浅耕或榜种比深翻田重:早播田比晚播田重。

相关思维导图模板

小麦芒解决大问题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小麦芒解决大问题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小麦芒解决大问题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51ff0a5aaf2521c1eb615d4063bea3c

不同文化对自然语言处理项目的影响_副本思维导图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不同文化对自然语言处理项目的影响_副本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不同文化对自然语言处理项目的影响_副本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33fd941e62aad7ead484d6fb1f8200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