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子草 【拼音名】Jǐ Zǐ Cǎo 【别名】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麂子草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摘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麂子草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摘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0b7c3e12adf317d9279868974c9b6ee3
麂子草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摘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拼音名】Jǐ Zǐ Cǎo
【别名】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
【原形态】附生植物,茎柔软下垂,长20-30cm,多回二叉分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叶革质,螺旋状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5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主脉明显。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顶生;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mm,宽约1m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关节肿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咳喘;热淋;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