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治法和诊疗方法(一) 妇科疾病的治疗应照顾经、带、胎、产病的特点,如月经病的治疗要辨清疾病与月经失调的关系;妊娠病的治疗重在补肾培脾,清热安胎;产后病治疗既要调补气血,又要祛瘀务尽。近年来,按照月经周期进行辨证用药的中医人工周期疗法的创用,充实了传统治法,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症。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中医妇科常用治法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中医妇科常用治法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1e07522f0a41dd66f4c680c611391e91
中医妇科常用治法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 常用治法和诊疗方法(一)
妇科疾病的治疗应照顾经、带、胎、产病的特点,如月经病的治疗要辨清疾病与月经失调的关系;妊娠病的治疗重在补肾培脾,清热安胎;产后病治疗既要调补气血,又要祛瘀务尽。近年来,按照月经周期进行辨证用药的中医人工周期疗法的创用,充实了传统治法,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症。妇科的常用治法有内治法及外治法。
「内治法」
疏肝养肝法本法常用于治疗月经失调、月经前后诸症及不孕等症。疏肝理气法用于不孕、产后诸症,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疏肝泻火法用于肝郁化火者,方用丹桅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宣郁通经汤等;养肝育阴法用于肝阴不足,方如二至丸、一贯煎等;镇肝熄风法用于肝风内动之证,方如羚羊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疏肝理气药多辛燥,用量宜轻,常配伍茯苓、芍药、玉竹等清润平肝之品。育阴药又易碍胃,可佐以枳壳、砂仁之类,肝逆犯脾常加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党参、茯苓等品。
扶脾和胃法月经失调、不孕、妊娠病、带下及产后病,常可用本法治之。健脾补气法用于脾失统摄之证,方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等;益气升阳举陷法用于脾气下陷之证,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健脾养。C法用于心脾两虚之证,方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
调理气血法补气益气法用于气虚之证,方如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补血养血法用于血虚之证,方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等;理气行滞法用于气滞之证,方如乌药汤、越鞠丸、四七汤、香棱丸等;活血化瘀法用于血瘀之证,方如桃红四物汤、生化汤、棱莪消结汤等。
利湿除痰法本法常用于治疗带下病、经前泄泻、子肿等病证。健脾化湿法用于脾虚湿滞,方如参苓白术散、草薢胜湿汤;清热解毒利湿法用于湿热、热毒蕴结之证,方如银翘红酱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止带汤等;燥湿化痰法用于肥胖不孕、带下病等症,方如苍附导痰丸、涤痰汤等。
温经散寒法本法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不孕等症,常用方如温经汤、艾附暖宫丸、吴茱萸汤等。
调理冲任法调补冲任法用于冲任不足之证,方如内补九、寿胎丸、胶艾汤等;固摄冲任法用于气虚冲任不固之证,方如固冲汤、补肾固冲丸等;调整冲任法用于冲任气血失调之证,方如加味乌药汤、苏叶黄连汤等;
温通冲任法用于冲任受寒之证,方如温经汤、艾附暖宫丸等;清利冲任法用于热扰冲任之证,方用清经散、地骨皮饮、两地汤等。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以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之间的平衡为理论基础,一旦这种平衡失常就会导致月经失调等疾病。又由于月经的产生是以肾为主导,故“补肾”就成为调整月经周期的基本核心。现按月经后期一月经中期一月经前期一月经期的顺序为一个月经周期(月经生理),临床治疗则相应依序为益肾补血一补肾活血一补肾调冲一和营调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周期治疗就是在上述月经生理的基础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脏腑、气血、冲任和阴阳学说的一种新治法。
月经后期(第6~10天)相当卵泡发育期。此期经血刚净,胞宫精血刚泻完,血海空虚,子宫内膜已剥落,刚进入增生期,基础体温呈低相,属肾阴(精)不足时期,需通过药物来补充、调节脏腑、气血和经络的功能,促使冲任精血逐渐充盈,注于胞宫以藏精气(血),修复子宫内膜。经本于肾,天癸源于肾,肾中之阴精又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故此期治疗以滋养肾阴,培补气血,充盈血海为根本,方如促卵泡汤(生地、熟地、党参、当归、白芍、首乌、菟丝子、肉苁蓉)等。
絪缊期(第11~14天)又称月经中期,此期卵泡已发育成熟到排卵,子宫内膜高度增生,基础体温由低相转化为高相。此期冲任精血充盈,胞宫精血渐渐满藏,趋于阴转阳的阴阳转化时期,是最易受孕的絪缊期。此期治疗除了继续培补肾精外,尚需加入活血调气药,以疏通冲任气血,协助冲任气血施化和阴阳转化,促进排卵。方如促排卵汤(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熟地、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黄芪、香附)等。
排卵后期(第 15~24天)相当于黄体形成期。
此期黄体发育成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基础体温出现高相,体现由阴盛已转向阳长的时期,此期肾气旺盛冲任精血盈满,注于胞宫,胞宫处于精血满而待泻的阳气活动旺盛的时期。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佐以养精滋阴之药,以阴助阳,阳中求阴,促进黄体发育健全。方如促黄体汤(当归、熟地、制首乌、川断、肉苁蓉、菟丝子、黄芪)等。
月经前期(第25~28天)和月经期(第1~5天)相当于黄体退化到子宫内膜剥落期。此期冲任精血蓄注胞宫满而将溢,胞宫行司泻的功能,于是经血下行,化为月经,机体由阳弱转入阴生的时期,治疗宜顺应胞宫泻精转经的作用,以通为用,可用活血理气调经之法,促使子宫内膜剥落完全,并较快排出,经血能下行通畅,为建立下一个月经周期作准备,方如和营调经汤(当归、川芎、赤芍、熟地、香附、乌药、益母草)或桃红四物汤加减等。此期应结合基础体温进行治疗,如患者基础体温在排卵后上升持续12~14天以上,应结合病史和症状,是否有怀孕可能。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在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致病因子才能乘虚入侵,导致“邪正相搏”,如果正气不能战胜病邪,就会得病。从免疫学角度来看,当机体正气虚弱时,常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得病;当机体正气旺盛时,免疫功能也多正常,机体具有足够的抗病能力,不易得病。近年来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已证实中草药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常用的调整免疫功能的治法和药物有扶正祛邪法、健脾益气法、补益肝肾法、益气养阴法及清热解毒法等。
扶正祛邪法 正虚邪实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疾病发展与恶化,正确使用扶正祛邪法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调整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正确使用扶正祛邪法对肿瘤治疗尤为重要,一般在癌肿早期,机体正气尚盛,可抓紧时机,采用攻邪为主,佐以扶正,在病的中、晚期,正气渐虚,可予扶正祛邪并进或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常用的调整免疫功能的扶正药物有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养阴药如生地、麦冬、沙参、石斛等。常用的祛邪药物有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草根、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活血祛瘀药如丹参、赤芍、桃仁、莪术、红花、三棱等;疏肝理气药如柴胡、八月札、郁金、川棟子等。
增强免疫功能法 主要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以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以补法多用,方药如六味地黄丸,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右归丸促使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增加,增强细胞免疫效能。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青春宝和生脉散均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乌鸡白凤丸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还精煎有祛病延年双重功效,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
抑制免疫功能亢进法 指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的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可抑制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桂枝汤可抑制抗体产生,黄连解毒汤能清除抗原、抑制免疫反应。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草药很多,它们分别通过影响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等途径,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影响细胞免疫系统的中草药:
促进血液中白细胞数增加的中草药:人参、党参、苦参、汉防己、夏枯草、黄芪、阿胶、灵芝、金银花、麦冬、生地、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鸡血藤、枸杞子、丹参、甘草等。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或细胞数量增多的中草药:人参、党参、灵芝、白术、猪苓、香菇、当归、牛黄、蛇毒、蒲公英、金养麦、紫草、虎杖、防风、桑寄生等。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中草药:柴胡、甘草。
促进T细胞数量增加、淋巴母细胞转化的中草药:人参、香菇、丹参、川穹、灵芝、何首乌、白术、五味子、当归、黄精、女贞子、薏苡仁、天门冬、淫羊藿、苦参、枸杞子等。
抑制T细胞转化的中草药:黄芪、郁金等。
(2)影响体液免疫系统的中草药:
对干扰素有诱生作用的中草药;黄芪、冬瓜子、红花、桑白皮、白芷、当归、苏叶、艾叶、柴胡、玉米须、天麻、汉防己、川芎、半夏库前草、青蒿等。
对补体C3 有激活作用的中草药:香菇、石香葇(又名华荠苧)等。
对补体活性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肉桂、大黄等。
促进抗体产生的中草药:柴胡、黄芪、人参、灵芝、何首乌、香菇、胎盘、地黄、淫羊藿等。
抑制抗体产生的中草药:甘草、大枣、当归、补骨脂、夏枯草等。
(3)其他与免疫有关的中草药:
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的中草药:灵芝、猪苓、柴胡、当归、香菇、桂枝、白术、薏苡仁、人参、天门冬、茯苓等。
影响机体变态反应的中草药:灵芝、补骨脂、当归、甘草、肉桂、山萸肉、人参、黄芪、半夏、茯苓、厚朴等。
膏方制备方法:先将阿胶半斤(250克)用黄酒浸到溶解,隔水蒸后备用。另备麦芽糖500克,冰糖250~500克,核桃肉、芝麻适量炒熟研碎,桂圆肉、莲心、红枣肉各适量,水煮成糊状。制膏时先将中药用大的盛器浸泡一夜,次晨煎药,倒出药汁,浓缩至1500~2000毫升,加人麦芽糖、冰糖、阿胶,文火煎熬,不断搅动,防止烧焦,直至药汁呈滴珠状,即可将已准备好的芝麻、桂圆肉、核桃肉、莲心等倒人锅内,继续搅拌均匀,离火,冷却(不加盖,仅用一层纱布盖住),成膏后放置阴凉通风处,亦可置于冰箱内,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匙,开水调服。
由于本膏方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拟方,故能治病和调补并进,优于市售补膏。
◆ 常用治法和诊疗方法(二)
「外治法」
1.熏洗 将中药煎成汤液约800~1000毫升,趁热外熏外阴或先熏后洗外阴、阴道的一种治法。在药方中常加入芳香和容易挥发的中草药,如薄荷、藿香等,以增强药物透入作用,适用于外阴疾病,如外阴炎、阴道炎、外阴瘙痒或外阴白色病损等,也可治疗Ⅱ度以上的子宫脱垂伴继发感染。常用熏洗方如蛇床子散、塌痒汤和狼牙汤等。凡阴道出血,或患处出血、月经期、妊娠期等禁用此法。浴具要分开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2.坐浴 将中药煎成汤液约800~1000毫升,趁热滤液置于浴盆(脚盆),使患处坐浸于药液中(不宜过烫,以防烫伤),一般坐浴15~20分钟,药液不宜过浓,以防刺激黏膜。适用于外阴及阴道疾病。凡阴道出血、月经期、产褥期恶露未净者以及外阴创伤血肿有活动性出血者禁用此法。浴具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常用的消炎药如珠黄散、锡类散、金银花末等;止血药如8号止血粉、白及粉、乌贼骨粉等;利湿止痒药如青黛粉、松花粉等。月经期、产褥期禁用此法。
也可用阴道冲洗器,将药液放入冲洗器内对着阴道冲洗。这种方法可不扩张阴道,对未婚者尤宜,也适宜家庭备用,患者自己冲洗,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适用于外阴炎和阴道炎。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慎用。
当中药制成粉状或液体时,医务人员先将带线棉球蘸上药粉或药液,然后置于后穹窿,棉线尾露出阴道口外约2~3厘米,以便患者隔日自取。此法是药物在阴道内作用时间较长,可以充分起杀菌作用。
适用于阴道炎。禁忌证同上。
治疗慢性宫颈炎或宫颈癌的外用药,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因此必须用纱布保护好阴道黏膜,如阴道安置纱布块,应在医院取出,以防止纱布遗留在阴道内,预防异物感染。月经期禁治。有阴道炎者先治愈阴道炎后再上腐蚀药。本法适用于宫颈炎及宫颈癌。
7.宫颈中药锥切 将中草药制成栓剂,治疗时将栓剂置于宫颈管,使癌组织坏死脱落,宫颈呈锥形切除形状。药物如“三品”、“二品”等。上药时要保护好阴道黏膜。此法用于宫颈癌、宫颈间变或重度宫颈糜烂等。如阴道或宫颈有急性感染时,应先治愈炎症,然后才可使用本法。
8.外敷法 将中药制成膏药、药膏或散剂加水调匀,外敷患处。适用于外阴血肿、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会阴切开术后感染、乳腺炎块、盆腔肿瘤贴近腹壁者和痛经等。常用外敷药如金黄膏(散)、膜韧膏、玉露膏(散)、狗皮膏、阿魏消痞膏、麝香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有时还可用皮硝或生大黄研末外敷以消肿止痛。
9.肛门塞药 将中药制成栓剂塞入肛门,通过肠黏膜吸收药物而达到治疗作用。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之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等。药物如痛经栓、康妇消炎栓等。
10.中药灌肠法 中药灌肠法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肠给药法之一,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后进入病灶,适用于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者。操作是将中药浓煎100~150毫升,待温后用5号导尿管插入肛门内,将药液缓缓注入,保留20分钟以上。如注药速度过快可刺激肠曲,引起腹痛,大便与药液立即排出,不能起到治疗作用。故可酌量加入藕粉,调成糊状,待温后再用5号导管缓缓注入。本法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肿瘤、陈旧性宫外孕包块、妇科手术后黏连、痛经等。常用灌肠方如红藤汤、术后方等。月经期、阴道出血及妊娠期等慎用。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的学习和整理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编制总体要求的学习和整理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49470946de6296e1813ed1ed5efc14ba
树图思维导图提供 全面准确把握“一取消三不再”的主旨要义 在线思维导图免费制作,点击“编辑”按钮,可对 全面准确把握“一取消三不再”的主旨要义 进行在线思维导图编辑,本思维导图属于思维导图模板主题,文件编号是:f37eda4c07aeeae84605a7a15a5a2ec1